
榆林:非遗传承焕新彩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09 10:06:52 编辑:李 娜 责编:王丹
子洲面花市级非遗传承人王琴(左)向游客介绍面花的制作流程。 周海月 摄
当传统技艺穿越时空,非遗不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化作流淌不息的文化血脉。在榆林,博物馆以匠心诉说岁月厚重,老街巷用烟火传递生活温度,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正为非遗传承“绣”出一幅全新图景。
近日,走进陕北民歌博物馆,“非遗绽放光彩——陕北民歌木雕泥塑艺术展”引人驻足。近200件枣木雕刻与9件泥塑精品静静陈列,将黄土高原的雄浑苍凉与陕北人的豁达坚韧刻画得入木三分。精心的布展、专业的解说,让这些凝聚世代匠心的非遗瑰宝,吸引八方游客沉浸其中,感受非遗魅力。“以前总担心泥塑这门手艺没人知道、没人喜欢,现在心里踏实多了。”米脂泥塑县级非遗传承人白治长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这颗“定心丸”,缘于近年来政府对非遗传承的重视与搭建的广阔平台。今年4月至今,已在陕北民歌博物馆举办陕北民歌系列临展5次,涵盖陕北民歌歌词硬笔书法展、陕北婆姨信天游剪纸展、非遗木雕泥塑展、陕北说书书画展、陕北民歌博物馆馆藏名家题签展,累计吸引游客5.2万人次。“未来,我们将持续发挥平台作用,以匠心守护文脉,让陕北非遗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枝繁叶茂。”榆阳区纪念馆博物馆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保忠说。
距陕北民歌博物馆5公里远的榆林老街,不仅是旅游打卡地,也因持续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成为非遗生长的沃土。子洲面花市级非遗传承人王琴的面花小店,便扎根于此。
“家人们,这就是我们陕北的面花,别看它个头不大,但是既能观赏也能食用,寓意也非常好。”王琴一边熟练地为面花点染上色,一边在直播间里热情地讲述文化故事。案板上,彩色面团经她揉、捏、剪、染,转眼间便化作栩栩如生、造型各异的面花。“光会捏不行,还得懂吆喝!”王琴说,像直播、短视频、人工智能等这些“新技能”,她都在努力学习。“直播间里如何讲得生动?短视频文案怎么写得吸引人?面对镜头如何克服紧张?都得下功夫练。”谈笑间,王琴展示着满满的学习笔记和用AI制作的创意视频。这份钻研精神,让子洲面花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喜爱。
“网上看到这家店,我很感兴趣,便决定前来体验。来到店里,觉得很惊喜,为咱们丰富多彩的非遗感到骄傲。”西安游客石宏亮和家人边体验边挑选,最终决定带几件生肖挂件回家送亲友。在他看来,这份亲手制作,承载喜庆、吉祥寓意的礼物,是流水线产品无法替代的。
自去年8月开业以来,这家面积不大的小店因王琴的手艺、热情和不断创新的互动“玩法”而人气高涨,不仅节假日人潮涌动,平时的游客也络绎不绝。为此,王琴特地推出了体验课程,希望游客通过亲身参与,让非遗真正扎根生活日常。
从玻璃展柜到街头案板,从凝固的历史记忆到鲜活的市井生活,如今,非遗已超越单纯的技艺范畴,而是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现代文化生活方式。当博物馆的厚重底蕴与老街的蓬勃活力在经纬间交织,当传承者的执着匠心与新时代的创新热情在针线下融合,古老的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风景,而是真正“活”在游客专注的目光里、直播间滚动的点赞中、孩子沾满面糊的笑脸上,以及那份带着手心温度的烟火祝福里。这份“双面绣”的华彩,正一针一线勾勒出非遗传承的崭新未来。
记者 周海月 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