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政局秉持“民生为本、文明为先”理念,聚焦“关爱困境儿童”“老有所养”两大民生重点持续发力——绘就“朝夕美好”幸福图景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08 09:45:32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孩子们在榆阳区定慧寺社区儿童之家学习绘画。杨晓慧 摄
每周末,在榆阳区新明楼街道三官会社区,单亲家庭儿童小佳都会直奔社区儿童之家上绘画和书法课。这门课程不仅填补了她课外学习的空白,更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自信的大门。在艺术氛围的浸润下,小佳逐渐摆脱羞涩,用画笔和笑容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小佳的转变是榆林市民政系统关爱特殊群体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市民政局以“民生为本、文明为先”为理念,聚焦“关爱困境儿童”与“老有所养”两大民生重点,全力推进专项行动,为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注入温暖力量。
老有所养,银龄生活更美好
6月25日下午,记者在榆阳区崇文路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看到,老人们有的坐在一起边看新闻边聊天,有的在按摩椅上按摩,还有的在活动室里打台球、下象棋,处处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氛围。
据了解,该养老服务中心设有社区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康复理疗室等多个服务站点,不仅为辖区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读书练字、康复理疗等服务于一体的活动场所。
“每天来这里耍一耍,笑一笑,打乒乓球、下象棋……活动很丰富,让我们精神上不再孤单,我觉得这里非常好。”家住附近的李成彪老人满意地说。
从餐饮到就医、从护理到保健、从日间照料到适老化改造……市民政局以养老设施供给为重点,不断激活服务新动能。去年以来,全市升级改造公办养老机构10家,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5%。新建镇街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8家、城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家、农村互助幸福院80家、社区食堂56个,各类设施覆盖率、运营率均超85%,助餐服务占比超80%,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我市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577张,对1790户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超95%,老龄工作体系初步构建,老年友好氛围更加浓厚。此外,成立榆林市老龄事业促进会,组建12支为老服务志愿队,举办“孝亲敬老”先进表彰活动,开展“敬老月”系列活动19场,累计服务老年人8.3万人次。
幼有所护,点亮成长希望灯
6月28日上午,走进榆阳区新明楼街道定慧寺社区儿童之家,绘画课上,笔墨与色彩交织;古筝教室里,琴声袅袅。“老师很有耐心,手把手地教我,现在我已经能弹出六七首完整的曲子了,特别有成就感。”在此学习古筝的郭泉慧小朋友说。
定慧寺社区儿童之家自2023年开设以来,累计开展古筝、绘画等公益课程300余课时,服务辖区儿童百余名,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我们在开展公益课程的同时,特别注重将文明素养培育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文明小课堂’‘礼仪古筝曲’‘创文主题画’等特色活动,教育引导孩子们从小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礼仪小标兵。”定慧寺社区副主任于小清说。
为打通儿童关爱“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市民政局使用市级福彩公益金支持建设社区儿童之家98所,为少年儿童尤其是困境儿童提供集安全、教育、娱乐和社交空间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弱有所扶,兜牢民生保障网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市民政局不断加大困难群众救助保障力度,尤其是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成立独立运行的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逐步形成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市县镇村四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全力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同时,市民政局将符合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条件的,及时纳入保障系统。通过“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将所有18周岁以上考入高等院校的孤儿纳入保障范围。2019年起,该范围扩大至中职和研究生;2021年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年满18周岁后仍被纳入高等教育保障范围。
此外,市民政局还将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免费医疗保障制度,为散居孤儿实施“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累计投入各级福彩公益金342.93万元,惠及残疾孤儿近500人次。同时,将救治对象从福利机构内孤残儿童延伸至社会散居孤儿,救治病种从手术矫治拓展到全科医疗康复。以上各项政策的落实,使得全市290名留守儿童、1928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754名孤儿的生活得到了有力保障,确保孩子们在健康幸福成长路上“不掉队”。
关爱“一老一小”不仅体现了民生温度,更丈量着城市文明的高度。今年5月,我市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文明共建共享的理念在互助中生根发芽,更多困境儿童在“一人一档”精准帮扶中重展笑颜,更多老人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安享晚年。民政服务的毛细血管正延伸到城市末梢,织就文明创建的最暖底色。
记者 杨晓慧 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