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军老战士白攀贵:15岁赴朝救护逾万名伤员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5-09 09:02:03 编辑:郝莉娜 校对:李小龙 责编:王丹
白攀贵和老伴展示他们珍藏的抗美援朝时的物品。郝彦丰 摄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榆林城区一处平房住宅内,志愿军老战士白攀贵时长一边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边拉着小提琴伴奏。歌声和琴声飘出窗外,仿佛又让人回到那段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
今年90岁的白攀贵,出生于佳县坑镇白家硷村。他曾作为部队医护人员在朝鲜执行任务8年,其间曾负伤5次,与战友们一起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出生入死,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今日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在参加抗美援朝前,白攀贵已在部队历练了两年多,是西北野战军第四随军医院的一名护士。跟着大部队,他曾参与了瓦子街战役、西府战役、永丰战役等著名战役。 1950年11月18日,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的第24天,该医院接到上级命令,即刻赴朝参战。当时年仅15岁的白攀贵,也一同出征。
“我们当时是晚上过江的,江面已冰封,上面搭着浮桥,我们排着队一路小跑,步行到朝鲜清水镇。朝鲜非常冷,冬天气温常在零下30多摄氏度。战士们衣着单薄,冻得全身发抖。那时候咱们的军用东西运不上来,大家只好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忍耐着。敌人的飞机白天黑夜不停地狂轰滥炸,到处都是一片废墟,几乎看不到完整的村庄和城市。我感觉到很痛心,朝鲜人民非常苦难,所以我们就英勇作战。”白攀贵说。
入朝后,白攀贵所在的医院进行了改编,改称为志愿军后勤第三基地医院,他被分在院部下设的重伤队。这里的大多数伤员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护士帮忙完成,并且每个护士都需照顾四五十名伤员,夜间还得摸黑巡视伤员,任务十分繁重。
白攀贵是医院里年龄最小的护士,当时主要的工作是给战场上下来的伤员包扎、取子弹、缝合、固定,往中国转移。他说:“我虽然年龄小,但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觉得大人能干的工作我也能干。一晚上有几百名伤员,每天晚上都有。我们有时候两天两夜不睡觉,就照顾伤员、转运伤员,常常是坐着或者站着就睡着了。”
比起劳累,最让战士们难以承受的是敌机的地毯式轰炸。一旦遇到空袭,大家就立即把伤员转到防空洞,一个也不能丢下。白攀贵至今难忘的是1952年10月16日的一次空袭。敌机的轰炸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近两米深的防空洞也被炸塌了,一些躲在里面的战士,没有机会跑出来,被厚厚的土层压着窒息而牺牲。“这次我们医护人员伤亡就有30多名,一下子失去这么多战友,同志们心情都非常悲痛。他们为了保家卫国,付出了年轻的生命。”白攀贵说。
在朝鲜战场上,白攀贵与战友们浴血奋战,参加了5次大的战役,抢救转移伤员10万余次,他本人亲自参与救护的伤员也逾万名。他所在的医院院领导被授予朝鲜自由二级勋章,分院领导被授予国旗三级勋章,医生护士等被授予军功章。1953年停战后,白攀贵奉命依旧驻守在朝鲜,帮助当地人民重建家园,直到1958年才随最后一批军队撤出。回国后,他先后在绥德、佳县等地的医院工作,全心全意为群众治病,深受患者的信任与爱戴。 1985年又调到佳县防疫站上班直至退休。
“我也是个念书人,也不要求他回来做家务,所以他整天就是工作。他本身是个军人,长期接受革命教育,所以没私心,从小教育娃娃们要为人民服务,不要贪小便宜。”老伴王秀玲说,白攀贵经常向子女们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故事,在他的鼓励下,儿子也走进军营,在新疆当兵4年。
每次谈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白攀贵自豪地说:“中国共产党不但救了咱全国人民,而且救了朝鲜人民。我现在已经幸运地回到咱们可爱的祖国,但是我很想念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战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现在的年轻人要好好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千万不能忘记抗美援朝这段伟大的历史。”
记者 郝彦丰 崔瑞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