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强:从同窗岁月到共读“人生”课本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4-25 15:02:02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73岁的王志强轻轻展开在延安大学求学时的课本和泛黄的照片,那些经过时光沉淀的“自刻版”教材、标满批注的书稿里,隐藏着半个世纪前在延安大学中文系他与已故作家路遥共度的书香岁月。
同窗求学:在文字里扎根的青春
1973年,王志强与路遥一同考入延安大学中文系,30名青年组成全系唯一的班级。52年春秋流转,如今,王志强打开珍藏已久的大学课本,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开学前的特殊任务,让这群青年提前进入文学战场——他们所在的班级要完成《延安颂》的选编任务。路遥在读大学前已发表了《优胜红旗》和部分诗歌,当时已小有名气,成为该书的主要编撰人,班里其他同学则负责整理文稿。王志强说:“路遥在大学时期是我们的班长,虽然他本名叫王卫国,但是我们都叫他路遥,他自己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也以‘路遥’自称。”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书籍是他们联通世界的窗口。王志强说:“路遥经常能弄到一些外国文学的书,他自己看完后就会把书给同班同学们看。《安娜·卡列尼娜》《高老头》《静静的顿河》等书籍,也打开了我的新世界,更是让我们全班同学开阔了眼界。”
据王志强介绍,1975年,路遥曾带队赴《榆林报》社短暂实习了两个月,实地采访。毕业之后,王志强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中专教师,路遥则进入陕西文艺创作研究室,任《陕西文艺》编辑部小说组初审编辑。
精神共燃:现实主义的永恒光芒
“路遥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非常贴近我们当时的生活,我第一次看《人生》是在上海的《收获》杂志上看到的,看里面的主人公高加林就联想到我自己,很受震撼。当时我就想着这部作品要是能拍成电影,肯定能大火,后来电影出来以后果然广受好评。”王志强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等思潮席卷文坛。路遥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文学创作精神,先后创作出一系列作品,引发全社会关注。
“我不感到我用筷子吃饭而羞耻,我们中国人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这是路遥当时说的。他写实写得很好,我最喜欢的是路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我看写他的一些经历就像写我自己,那就是我们的上学生活”。
王志强记得,1983年吴天明要拍摄《人生》电影,路遥前来榆林找拍摄地,在当时的农垦大楼里他们有一次短暂的会面。“我找他的时候,他正在看书,我向他倾诉工农兵学员受排挤的困惑。路遥说,他也当过教师,教师职业很神圣,你好好教书,你教出来几个好学生让他们看看”。路遥的这番话对当时的王志强鼓励很大。也正是这番话,让王志强在三尺讲台上坚守了40年。
激励后辈:“奋斗”哲学历久弥新
面对“路遥作品是否过时”的疑问,王志强语气坚定:“路遥是时代的作家,但是他通过写作以及他自身的努力,永远不会过时,在任何时候都有价值和意义。”
40载教学生涯里,王志强用路遥笔下的“奋斗哲学”,为农家子弟点燃穿越沟壑的灯火。他经常在课堂上讲面对苦难和不公,要有奋斗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韧劲。也经常举路遥本人的例子,特别是讲路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勉励自己,启发学生。
“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这些人对青年人的教育很有意义,遇到任何挫折都应不气馁,要向前看,要奋斗。”王志强说,他对学农业的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农业很光荣,路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孙少平、孙少安也都是农民,但是他们都走出去了,路遥本人也当过农民。搞农业必须要吃苦耐劳,要有成为农业科技专家的理想,要为自己今后的生活蹚出一条大道来。
记者 白万能 姬洲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