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来(中)在表演陕北秧歌。王姣 摄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随着陕北秧歌的鼓点声,今年63岁的高旭来带领榆林市老年大学的学员们“秀”起了英姿飒爽的秧歌步法。陕北秧歌中男性的豪放、女性的柔美,在他们的展示下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陕北黄土高原这块热土上,秧歌是当地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一项休闲娱乐活动。逢年过节每当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大街小巷挤满人群。“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扭秧歌。”已成为陕北人民的口头禅,人们对陕北秧歌的喜爱可见一斑。
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传承人的高旭来,从小就与秧歌结下不解之缘。
打他记事起,高旭来就对秧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锣鼓唢呐声一响,他的心就随着鼓点“咚咚”跳个不停。他走村串户,到处赶场子看秧歌,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钻进秧歌队伍里,有模有样地扭起来。
初中时,高旭来因其扎实的基本功被当地秧歌艺人姚振华、张立庆、李万祥所看重。在随后的拜师学艺中,经过老艺人们以口传技、以身传形,毫无保留的传授,高旭来的秧歌技艺有了大幅提高,十几岁时便在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
1979年,16岁的高旭来被招入榆林市歌舞团学习陕北秧歌民间舞蹈,1982年进入榆林市民间艺术团,从此开始正式走上他所喜爱的民间艺术表演之路。
“那会的老艺人都非常质朴,只要你想学,肯下功夫,他们都愿意教。虽然学习过程和演出环境异常艰苦,但老艺人的倾心相授和严格要求,让我把每一个秧歌动作都练熟练透,从而产生了深刻的肌肉记忆,秧歌技艺也有了质的突破。同时,在与老艺人们合作的时候,尤其是与陕北二人场子国家非遗传承人李增恒搭档演出的27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老艺人们精湛的技艺和对秧歌的喜爱。他们每一次表演时都满怀热情,他们这种执着的精神也深刻地感染了我。”高旭来说。
靠着对陕北秧歌的热爱和经年累月的练习,高旭来在陕北秧歌表演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他表演和创作了近百个舞蹈动作,多次参加了国内外各种大型演出活动,深受各界好评。他也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先后到美国、法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年来,由他创作的舞蹈《红红火火》参加中国舞协举办的“戴爱莲杯”全国舞蹈展演,荣获“魅力编导”奖和“魅力作品”奖;参加排练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获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特别奖”,排练的民歌剧《岁月韶华》获“文华优秀剧目奖”等。
在秧歌表演艺术生涯中,他的一颦一动间展现的都是对陕北秧歌的热爱,一朝一夕间蕴含的都是对陕北文化的尊重。为了让陕北秧歌更好地传承下去,凡涉及秧歌的表演、比赛和宣传活动,高旭来“从不掉链子”,即使家里再忙,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并十分注重培养年轻一代。
退休后的高旭来更是把工作的重点全部放在陕北秧歌的传、帮、带上,不仅在陕西省歌舞剧院、延安歌舞团、陕西省艺术学校、榆林民间艺术团等专业艺术团体传道授业,还经常深入陕北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厂矿、学校、社区、农村等传道授艺,累计举办陕北秧歌培训近百场,培训人数近万人。
为了让学员更好地领会秧歌的动作要领,他在教授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以口传技、以身传形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不违背秧歌原理的基础上,对于秧歌口诀和动作进行了一番改进,改进后的秧歌口诀不仅朗朗上口,还极大地增强了对秧歌动作的解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陕北秧歌的魅力,从而将其传承下去。
谈及陕北秧歌的未来,高旭来表示,陕北秧歌的传承,需要给新一代传承人更多成长成才的时间和机会,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唯有如此,陕北秧歌才更臻于完美,更加大众化、现代化、民俗化,更为大家所喜爱。他会永远将陕北秧歌的技艺传承下去,让陕北秧歌永远绽放在黄土高原这片古老而又生机蓬勃的大地上。
通讯员 王姣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