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榆林治沙精神的时代力量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10 09:58:30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毛乌素沙地位于榆林与内蒙古交界处,总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这里曾是一片不毛之地,“沙进人退”是其真实写照。“黄沙滚滚漫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些民谣正是过去毛乌素沙地恶劣环境的生动反映。在过去,毛乌素沙地的风沙危害异常严重,不仅威胁着百姓的生存环境,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但如今,当我们再看向毛乌素沙地,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番景象:郁郁葱葱的树林、连绵起伏的草地,曾经的黄沙漫天已被满眼绿意所取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相互交融。毛乌素沙地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毛乌素沙地实现了从“死亡之海”到“塞上绿洲”的华丽转身,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伟大奇迹。这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战天斗地书史诗
毛乌素沙地的巨变,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榆林人民70多年来战天斗地、接续奋斗的成果,背后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治沙史诗。 1953年,陕北防沙造林局成立,拉开了榆林治沙造林的序幕。彼时,人们缺乏经验和技术,治沙之路充满艰辛,但他们毫不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绿色的渴望,开始了艰难的探索。经过反复试验与摸索,榆林确立了植治与水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总结出引水拉沙、沙障固沙等一整套防治技术,引种驯化出樟子松、紫穗槐、沙打旺等树种和草种,为后续的大规模治沙奠定了基础。 1958年,榆林试验飞播造林,开创了我国在沙地上飞播造林的先例,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
1978年,国家启动实施“三北”工程,榆林被列为重点建设区域,迎来了治沙造林的黄金时期。工程实施40多年来,榆林累计完成造林任务2170万亩,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与此同时,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在榆林落地,先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进一步推动了榆林的生态建设。
20世纪80年代,榆林创新推出“划拨‘五荒地’,谁造谁有,允许继承转让”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治沙积极性,涌现出“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牛玉琴等一大批全国治沙造林英模代表。他们不畏艰难、敢于斗争,带领群众在沙地上植树造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榆林治沙精神”。石光银成立了我国首个“联合农户治沙”公司,带领乡亲们与风沙搏斗,将25万亩荒沙地治理为“塞上明珠”;牛玉琴变卖家产,带领家人和乡亲们在毛乌素沙地植树2800余万株、治沙11万亩,把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人工绿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持续实施国家“双重”工程,先后启动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国土绿化五年行动”等生态建设工程。在这一系列工程中,榆林不断创新治沙技术,推出“窄林带大网格”农田防护林网和“一整二改五化八配套”农田风蚀综合防控技术、工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一体化人工牧草高效种植技术、光伏电站风沙阻控技术、灌木林地平茬复壮技术和飞播乔木技术,使防沙治沙工作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风沙线上铸丰碑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治沙实践中,榆林人民不仅创造了绿色奇迹,更孕育出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这16个字是榆林人民在长期治沙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他们战胜风沙、实现绿色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
不畏艰难。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榆林人民没有退缩,没有畏惧,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治沙事业中。在治沙初期,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只能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与风沙抗争。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中,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在1974年响应号召,来到毛乌素沙地边缘的补浪河乡。她们住柳笆庵子、睡沙窝子、喝苦咸水、吃窝窝头,条件极其艰苦。但她们不畏艰难,用双手和简陋工具推平沙丘、植树造林,为治沙事业奠定了基础。
敢于斗争。榆林人民与风沙展开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石光银,这位被称为“治沙英雄”的汉子,从1984年起,便带领乡亲们承包荒沙,植树造林。在治沙过程中,他遭遇了无数次风沙的袭击,树苗被吹倒、被掩埋,但他从未放弃。他带领群众三战“狼窝沙”,与风沙顽强抗争,最终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屏障,彻底扭转了“沙进人退”的恶劣局面。
矢志不渝。 70多年来,榆林人民始终坚守治沙信念,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牛玉琴从1985年开始治沙,40多年来,她卖光家里能卖的东西换钱买树苗,与家人在毛乌素沙地中筑起了11万亩的绿色长城。尽管当初面临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家人离世等重重困难,但她治沙的决心从未动摇,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对绿色的执着追求。
开拓创新。在治沙过程中,榆林人民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榆林特点的荒漠化防治道路。他们创新治沙技术,从最初的“引水拉沙”到后来的“飞播造林”,再到如今的“光伏治沙”“生态修复”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治沙效率和质量;他们创新治沙模式,推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主体”“承包治沙”“股份合作治沙”等多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他们还创新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沙棘、沙果、沙地西瓜等沙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值得一提的是张应龙的事迹。 2003年,张应龙毅然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的42.8万亩毛乌素荒沙,踏上了漫长的治沙之路。在20多年实践过程中张应龙不断创新,治理区已建成集毛乌素沙地植物基因库、引种驯化、治沙研究、科普教育、沙地绿洲森林体验和对外合作与交流基地为一体的毛乌素沙地生态示范园,成为榆林治沙创新的典范。
治沙精神拓征程
毛乌素沙地的成功治理,不仅是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善,更是精神力量的伟大胜利。榆林治沙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榆林治沙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激励着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榆林治沙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鼓舞着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榆林治沙精神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科学的方法,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绿色梦想。如今,榆林的治沙经验正不断向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推广,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国际上,榆林治沙经验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本”。许多国家纷纷借鉴榆林的治沙技术和模式,开展荒漠化治理工作,共同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传承和弘扬榆林治沙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作者:张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