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字号”向“高精尖”转变——关于榆林加快羊绒毛产业发展的建议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4-08 08:50:41 编辑:李小龙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榆林发展羊绒毛产业具有原料优势、主体优势、规模优势、品牌优势、政策优势和载体优势,也存在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产业原料品质难以保证、现有产业链不完整、相关人才短缺、营销模式较为传统等短板。

就如何将榆林打造成为陕西省羊绒毛产业高端制造基地、西部地区羊绒毛产业创新高地、中国功能性羊毛防寒服研制基地、全球优质生态羊绒毛制品原产地,特提出以下建议。

注重顶层设计 加强对外宣传

抓顶层设计落实,科学建设轻纺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以榆阳区轻纺工业园区规划为示范,做优做强做大榆林羊绒毛产业,尽快出台振兴轻纺工业行动计划。

一是按照“集聚发展、优势互补”的思路,依托现有羊绒毛加工产业布局,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建成一批集原绒流通集散、无毛绒分梳、羊绒印染与纺纱、产品设计与创新、羊绒制品加工与展示和旅游观光于一体、世界一流的综合羊绒毛产业工业园区;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部门支持”的原则,协调政府各部门捆绑资金、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三是坚持走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智能化道路,逐步形成主题鲜明、产业链体系完整的产业基地,成为羊绒制品和防寒服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加工、流通基地,成为我国羊绒毛制品和防寒服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四是创新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重点支持研发中心、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以园区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商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同时,加大对已出台的规划和相关政策有效宣传,积极扩大对外影响。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已出台了《关于支持羊绒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可将上述政策举措印制成册,广泛对外宣传,以此作为新时代榆林振兴轻纺工业的号角和招商引资的名片,同时应加大跟踪监察督查,保证各项优惠政策有力有效执行,以政府诚信赢得企业诚信,以企业诚信赢得市场信任。

推动三产融合 提升综合实力

抓三产融合统筹协同,构建羊绒毛产业全产业链。一是加大对建设优质羊毛绒原料基地的支持力度。支持肉毛兼用山羊新品种的培育,加大陕北白绒山羊超细绒型品系选育;实施陕北白绒山羊“保种繁育工程”,建立优质羊毛绒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鼓励建设“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羊毛绒原料基地,巩固优质羊绒主产区地位;推行羊绒“按质定价”,实现原绒“优质优价”,提高农户繁育优质绒山羊的积极性。二是构筑全产业链支撑体系。依托新质生产力,构建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生产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建立集设备改造、生产技术、产品设计等为一体的研发中心;积极引进和培养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知名度;完善配套设施,加快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贸流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发展;振兴镇川羊绒皮毛集贸市场,打造羊绒、羊毛交易小镇。三是创新营销手段。在榆林古城步行街、榆林开发区步行街或商贸中心开设榆林轻纺产品专业市场,在外来人口密集区营造商业氛围,有条件可在榆林展览馆开设榆林轻纺企业电子商务集群馆,加大对外宣传和影响,让外来人口感受到浓厚商业气氛。加紧建设榆阳区轻纺产业园展览展示博览中心,汇聚轻纺园所有轻纺企业产品和品牌;尤其应加大户外广告、电视广告、数字媒体广告投放力度,打造高端羊绒毛企业和产品形象宣传片,突出榆林轻纺城的特色和形象。

抓龙头带动,壮大羊绒毛产业综合实力。坚持“实干实帮、大干大帮”的政府扶持原则,以红太集团为示范,以飞地项目扩大优质超细绒山羊养殖基地,建立合理的飞地项目补偿标准,广泛联合当地中小羊绒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品牌,构建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产业领军旗舰;通过大力招商引资,以优惠政策吸引中东部轻纺企业在榆林设立分厂进行产业转移或进行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市场化、信息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轻纺产品集散地和制造加工营销中心;利用当前良好的财政形势设立10亿元以上的轻纺产业发展基金,化解中小企业缺少抵押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探索能源化工企业与轻纺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有条件的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配套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构成资源共享、分工明确、高效协作的产业链,推动羊绒毛产业集群发展;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积极整合全产业链,构建高效、协同、智慧的供应链网络,实现对优质生产资源、科创资源、人才资源、品牌资源的集聚和导入,打造供应链协同创新综合体,带动中小企业纳入共享平台;积极开发羊毛绒新产品,不断增加和丰富羊毛绒产品的花色品种,特别是大力支持羊毛绒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产品。

促进人才培育 赋能产业竞争

抓人才培育,提高羊绒毛产业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本地有影响轻纺企业家,鼓励周边及外地轻纺企业家人才回乡创业,打造轻纺企业家团队。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模式,积极探索政校企联合共建,鼓励引进国内外一流高端设计师,适度利用飞地人才;依托榆林学院和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培养一批年轻的羊绒毛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市县区职业中学要加大轻纺工业所需要的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育,克服目前羊绒毛企业工人队伍年龄老化、学历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工厂式实验实习实操,为轻纺工业集群发展创造人才条件;大力开展营销人才培训,开设电商、直播、抖音等专业技术培训,为电子商务发展助力。

抓品牌建设,提高羊绒毛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强“榆林羊绒”区域品牌建设支持力度,建立自主品牌建设奖励机制,对参与国际国内大型展会、展览、时装周、行业竞赛获奖的企业给予重奖;二是建议推广红太集团的国内外品牌战略合作模式,以国际品牌开拓世界市场;三是积极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加强品牌营销。大力扶持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开通官方账号,广泛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完善的传播媒介,适时开展内容创新、互动性强的品牌宣传活动。

曹汉武 刘文龙 张宏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