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蝶变绘新景 和美乡村入画来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12 00:35:05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近年来,榆林各级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重点,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塞上大地徐徐铺展。

在靖边县红墩界镇尔德井村,村民朱敬普依托家庭农场大力发展白绒山羊养殖、制种玉米种植产业,家庭年收入突破30万元。

朱敬普在“家门口”实现的致富梦,可谓尔德井村大力培育发展制种玉米支柱产业成果的最好诠释。截至目前,该村制种玉米种植规模已突破7000亩,同时引进龙头企业构建全产业链条、打造“红墩界”品牌,每亩土地年经营收入达5000元,相关产业年产值超过3500万元,有效带动了集体经济和广大村民增产增收。

“近年来,我们依托‘百名干部联农户’机制,坚持菜篮子、果盘子、金豆子、肉盆子、庭院子‘五子登科’发展思路,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导,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每季度开展‘拴正庄户人’评选,切实提升了广大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红墩界镇党委副书记吕锦珍表示,该镇将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基层党建、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环境提升等工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百姓稳步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在清涧县下廿里铺镇八斗岔村,饭点将近,互助幸福院的工作人员开始忙着准备饭菜,数位老人早早来到院里拉家常、玩纸牌,处处洋溢着幸福祥和的味道。这所山沟沟里的幸福院,不仅帮村里的老年人妥善解决了吃饭难题,更成为他们休闲养老的“第二家园”。

建起“幸福院”、搭起“幸福灶”,从“小切口”出发关注“大民生”。近年来,榆林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盯群众所需所盼,积极推动互助幸福院建设工作,让广大农村老人“近”享多元服务、“尽”享幸福晚年。

绥德满堂川镇“说事堂”邻里解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定边“四李诊室”解纷工作法入选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榆阳区孟家湾乡“伙场说事”、佳县赤牛坬村“道德讲堂”、府谷县木瓜村“五位一体”等一批典型经验在全省推……近年来,榆林积极探索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乡村治理模式,指导村级组织编制小微权力清单,构建起群众主体、全员参与、联动治理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同时坚持点上示范引领、面上整治提升“两手抓”,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三线两河”周边村庄为重点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建设,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要求梯次推进“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省级示范村市级储备建设,每村奖补市级资金100万元。

据了解,截至目前,榆林已成功创建首批57个“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第二批56个“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正在加力创建。完成绥德县郝家桥村、米脂县高西沟村等6个乡村振兴楷模村市级投资6000万元,实施创建项目36个,储备建设首批市级“千万工程”重点村80个并从中选取56个推荐创建第三批“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稳步推进第二批80个市级“千万工程”重点村储备建设工作。构建形成以8个乡村振兴楷模村为代表的矿区综合治理、沿黄农文旅融合发展、无定河流域生态治理、白于山区生态修复等多种模式示范引领片区,初步形成“多规合一、一村一策”的梯次压茬推进规划实施体系。

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子波表示,榆林将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建设为载体,以农村环境三年攻坚为抓手,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引导促进优势特色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乡村全面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记者 延丹 李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