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红枣产业:全链赋能激活力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11 08:06:18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10月10日,村民正在采收红枣。王姣 摄
今秋,绥德县沿黄两岸的枣林里硕果盈枝。枣林坪镇金水湾村的“柳选1号”红枣红透枝头,田庄镇燕峪沟村的灰枣挂满枝桠,定仙墕镇的枣林间鸡群忙着觅食……曾经因树种老化、裂果严重陷入困境的绥德红枣产业,如今正以“品种改良强基、精深加工增值、林下经济拓路”的发展路径,在黄土高原上焕发蓬勃生机。
低产改造,让红枣“产得好”
绥德素有“村村见枣林,户户有枣树”的传统,全县14.66万亩枣林中,枣林坪镇、定仙墕镇、义合镇的种植面积总计近8万亩,沿黄滩枣更是以个大皮薄、肉厚味甜成为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然而近年来,受树种老化、秋季多雨等影响,红枣裂果问题突出,导致枣农积极性受挫,枣园失管撂荒现象严重。
面对困境,绥德县提出“因地制宜,改管结合,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自2022年起,绥德县林业局累计实施红枣低产改造近9000亩,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成为破解困境的“关键一招”。
在枣林坪镇金水湾村,品种改良的成效直观可见。村民鱼建武介绍说:“改良后新品种的枣品相好的一斤能卖20元,我那两三亩枣林虽没全面挂果,去年也挣了两三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鱼彦荣说:“全村有350亩红枣树,其中115亩挂果的‘柳选1号’去年卖了30多万元。”
作为本地选育的优良品种,“柳选1号”红枣不仅个大肉厚、鲜食制干皆宜,更凭借晚熟特性避开雨季,从根本上解决了裂果难题。如今,这个品种已在绥德成功嫁接4000多亩,仅枣林坪镇就占了一半,进入盛果期的枣林比旧品种增产50%以上。
从金水湾村的试点成功,到多个优良品种多点开花,绥德的品种改良布局已全面铺开。在田庄镇燕峪沟村,1250亩灰枣产业园今秋喜获丰收。“这灰枣个头虽小,但果核小、甜度高,口感清甜软糯,特别受消费者欢迎。”灰枣产业园负责人王保林说道。该县林业局投入90余万元实施降高塑形、科学施肥等改造,村集体统一管护让撂荒枣园“起死回生”,农户“零投资”就能享收益。而在四十里铺镇三十寨村,3000多亩骏枣、梨枣等鲜食品种经过低产改造后,以皮薄个大、甜脆可口的特质抢占鲜食市场,定仙墕镇界首村的百亩示范园更是引进了103个红枣品种,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精深加工,让红枣“卖得好”
光有好品种还不够,得让枣能卖上好价钱、产生长效益。绥德县正通过“品种改良+精深加工+林下经济”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推动红枣产业从“产得好”向“卖得好、收益高”转变。
在加工环节,全县目前有15家红枣深加工企业,年加工量达6000多吨,将普通红枣转化为紫晶枣、枣夹核桃、红枣醋等十多种产品,远销安徽、浙江等地。其中,枣林坪镇的9家红枣深加工企业年加工量达5000多吨,带动160多人就近就业;庆安村的红枣醋加工厂消化本村年产近200吨的红枣,让“家门口的枣”变成“家门口的收益”;土蛋蛋红枣加工公司等龙头企业年收购红枣近3000吨,带动369户农户增收。
林下经济,让枣林“一地多收”
品种改良激活了林上效益,林下经济则让闲置资源实现“一地多收”。定仙墕镇王新村党支部书记王伟伟对此深有体会:“我们不仅嫁接了‘柳选1号’‘蟠枣’等红枣新品种,还在枣林下养起了‘百草丛林鸡’,存栏2000只就能收入30多万元。”
这个曾经枣林撂荒严重的乡镇,如今通过“示范嫁接一批、转型拓展一批、发展林下经济一批”的举措,已在7个村发展黄芩、远志等中药材种植2600亩,在8个村养殖肉鸡3.2万只,每批次净利润超60万元,还提供了20个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达6000元。
通讯员 王姣 耿冯 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