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农业不断涌现新风景 科技赋能 “唤醒”特色资源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7-16 08:28:48 编辑:李小龙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7月3日,陕西津润欣源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查看水产生长情况。 记者 王晨曦摄

在定边县盐湖,遗鸥在空中盘旋,对虾、梭鱼等在水中游曳;在广袤的田野上,种粮大户轻点手机屏幕,就能将水肥精准送达玉米的根系;在大棚种植基地,沙地种植的西瓜喜获丰收,种植户笑开颜……近日,记者走进定边县,探寻现代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因地制宜 盐湖水中养海鲜

7月3日,在定边县盐场堡镇二楼村,陕西津润欣源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尚走进养殖基地,观察水产生长情况。

“左边池子里养的是青蟹、梭鱼,右边是对虾。我们盐湖里的水含有丰年虫,水质非常适合养殖水产。”高尚说。

2021年,津润欣源水产公司成立。秉持着“要让陕北人吃到自己养的海鲜”的想法,该公司与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合作,依托富含钾、钙、镁的盐湖水资源,进行水产养殖。

“养海鲜,先养水。经过探索,我们将高盐度的盐湖水调配成适合水产生长的‘海水’。”高尚说,历经4年时间,公司克服了水分配比、养殖温度、营养成分等难题,目前已实现南美白对虾、青蟹等量产。今年,津润欣源水产公司投了3000尾来自山东省东营市的梭鱼,进行养殖试验,计划未来大规模养殖。

此外,津润欣源水产公司引进了一批陆基圆桶,探索工厂化养殖模式。通过合理控温,该公司可以实现活虾全年无间断上市。

“去年,我们新建了18个陆基圆桶养殖池,主要养殖对虾,预计半个月后第一批对虾就会上市。”高尚说,依托苏陕协作项目平台,他们和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等密切合作,盐湖资源被不断盘活。

智慧赋能 粮食增产结硕果

夏日,定边县广袤的田野上生机涌动。堆子梁镇庙湾村的玉米地绿浪翻滚。种粮大户李登云站在田埂上,手指轻点手机屏幕,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就能根据玉米拔节期的需求,通过滴灌带,将水分和养分精准送达每一株作物的根系。

“过去种地靠经验估算,现在是靠科技精算。”李登云感慨,“这套系统就像给庄稼装上了‘定制餐盘’,玉米拔节期喝水、补肥,手机一点就能全部实现。”

庙湾村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平坦,常年种植玉米约1.7万亩,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该村建成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2300亩示范田精准滴灌。

在这片示范田,科技贯穿了生产全链条。春播时节,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实现厘米级精量播种;生长期,土壤改良技术提升了有机质含量。如今,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正根据玉米拔节期需求精准调控水肥量。

去年,李登云的490亩玉米通过这些技术,亩均增产超100公斤,节水率达36%。

今年,庙湾村开展了长城沿线风沙灌区玉米品种筛选与评价试验,参试品种29个,包括陕单660、金科玉3306等。“我们希望筛选出耐密高产、抗病虫、耐旱等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春播品种。”定边县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钟子君说。

科技助力 沙地建起增收棚

“棚里的西瓜甜度超13度,刚上市就被预订了一半。”6月下旬,在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大棚种植基地,种植户李志祥说。

近期,沙场村设施农业大棚西瓜陆续成熟上市,凭借口感清甜、上市早的优势,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早年间,沙场村6.8万亩土地盐碱化严重。其中,1300亩地是沙地,900多名村民靠天吃饭。2015年,69座大棚在沙地上建起。如今,沙场村已发展大棚1282座,形成产业矩阵,设施农业成为助力当地群众增收的“法宝”。去年,该村人均收入2.6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40万元。

近年来,定边县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通过政策撬动、科技驱动、产业联动,建设日光温室7030亩、塑料大棚2.43万亩,发展涵盖种苗、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多品类的设施农业,将“大棚经济”打造成富民强村的“新引擎”。

在定边县三樱智慧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樱桃种植基地,红彤彤的樱桃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采摘。

定边县作为全国日照高值区之一,独特的区位和环境优势,造就了大漠樱桃独特的品质。

“沙地透气性好,利于樱桃根系生长。我们应用了增施有机肥、蜜蜂授粉等技术措施,利用温湿双控技术让棚内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湿度保持在40%左右,让樱桃在定边‘安家落户’。”定边县三樱智慧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顾问赵艺程介绍,该公司今年对樱桃树进行了矮化嫁接处理,预测亩产将突破500公斤。

记者 王晨曦 通讯员 叶子 卢云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