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预警,一级应急响应,为何今年多雨?
来源:国家应急科普宣传
时间:2025-08-05 15:24:03
编辑:刘伟
责编:王丹
8月4日13时,北京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这是今年汛期北京发布的第二次暴雨“红色预警”。4日午后开始,北京市将出现强降雨天气,最强降雨集中在4日18时至5日05时。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启动全市防汛一级应急响应,请市民注意安全防范。
中央气象台8月4日6时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河北广东广西局地有特大暴雨。进入“七下八上”,北京的雨似乎没停过,为何今年这么多雨?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琳娜表示,本轮强降雨受副热带高压和高空槽天气系统的双重影响,目前北京仍处于副高北侧的影响下,又加上高空槽系统来袭,导致了本轮强降雨。
为何雨水这么多?张琳娜解释,目前本就是多雨的季节,在近期高温、高湿的天气背景下,如果天气系统配合得比较好,或者副高外围水汽输送比较强,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降雨。“这种背景下,稍微有一点天气系统影响,雨就会下得比较大。”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完善的设施规划支撑下如同海绵一样,降水时吸水,平时可以蓄水净水,旱季时释放水,也称“水弹性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拉开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序幕。2015年1月试点启动,2015年10月全面推进。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宫永伟认为,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内涝预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以便在城市面临内涝风险时迅速做出反应。而且,海绵城市建设需与城市大型防洪排涝设施有效衔接,才能更全面地应对内涝问题。同时,需要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动资源,有效实施抢险救灾工作。极端气象灾害下,山区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更大。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针对山区灾害“灾害链”效应突出,救援响应往往比较滞后,暴雨洪灾对山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特点,建议未来应依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对山区现有的空间规划重新评估,实施分区的极端灾害防控管理。
要实现这一方案,最大的挑战首先是观念。对北方地区而言,连续几场极端暴雨洪水已让我们意识到“韧性山区”建设的重要性。此外,韧性改造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尤其是整体搬迁的成本极高。因此,精细化的评估是一个关键前提,要尽量先解决风险最高的区域,把钱用在刀刃上。
然而,实现精细化的风险评估需充分的数据共享。目前,多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联动虽然比过去有较大改善,但仍然不够充分。例如,气象部门如果对近期这一轮华北强降雨的灾害损失数据有更全面的掌握,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就会更为精确,未来发布“基于影响和风险”的气象灾害预警就能真正实现,达到更有效的防灾减灾效果。
极端天气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突发性。当避险意识这根弦松了,应急响应的速度就会慢下来,原本能避开的危险,就可能变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让避险意识真正长在心里,得从每个人的日常抓起。把查看防汛预警变成生活习惯,主动学些“土办法”:知道水流变浑带沙是滑坡前兆,明白在暴雨天不能将车停在低洼处……这些知识不用死记硬背,就像记住家门口哪条路地势高一样自然,关键时刻就能派上用场。此外,当政府的专业指导、学校的趣味科普、企业的宣传物料,拧成一股绳,避险意识才会从口号变成街头巷尾的共识。当预警信息能精准到村入户,当滑坡迹象能被算法提前捕捉,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就会更敏锐,避险的主动性自然会跟着提上来。提升避险意识,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一场需要人人参与的持久战。它蕴含在党员干部入户宣传的敲门声里,也在无人机传回的每一张山坡照片里。主汛期的雨会停,但对风险的警惕不能停;极端天气会走,但守护生命的防线需常筑。唯有让避险意识像空气一样融入日常,才能在风雨来临时,稳稳托住每一个平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