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识字在生活中自然发生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17 10:46:18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执教低年级语文以来,识字教学始终是一大挑战。新课标要求低段学生认识1600—1800个汉字,并培养其主动识字的兴趣,但传统的跟读、抄写方式效果有限,学生普遍反映“识字枯燥”“学过就忘”。为打破这一困境,我开始尝试将识字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转变源于一次偶然。放学时,学生小高指着对面店铺的招牌大声说:“老师,我认识那个‘杂’字!”这个字在课堂上仅简单带过,他却能在真实场景中准确辨认。这让我意识到,贴近学生生活的汉字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把识字教学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重点围绕两个场景挖掘识字资源。
在家庭生活中,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本“生活识字小本本”,鼓励他们记录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汉字。比如“榆林豆腐”包装上的“腐”字,“榆林公交”App上的“交”字。有位家长告诉我,现在孩子拆快递前,总会先盯着地址栏找“榆”字,还会自豪地说:“妈妈,这是咱们榆林的‘榆’!”
校园里的识字资源也随处可见。我引导孩子们主动发现:课程表上的“语”“数”“音”“体”,教室门口的“值日生”,走廊里“轻声慢走”的提示牌等,都是识字资源。我还在教室后面设置了“识字角”,让孩子们把在校园里新认识的字写在便利贴上贴出来。没过多久,识字角就贴得满满当当,课间总围着一群孩子兴奋地交流认字心得。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还设计了一些配套活动:“识字打卡”让孩子们每天记录一个生活中认识的汉字,集满五个就能换一张榆林古城图案的贴纸,现在大家每天都抢着交打卡本;“亲子小老师”鼓励孩子把认识的字教给家长,比如“绥德油旋”的“旋”字,不少家长还发来孩子当“小老师”的视频。
实践两个月后,我再次进行识字检测,结果令人欣喜:孩子们的平均识字量从420字提高到580字,新增的160个字中有70%来自生活场景;92%的孩子会主动在生活中找字认,甚至有孩子带着“识字小本本”去榆林博物馆认字。
这一探索表明,低年级识字教学不必拘泥于机械训练。只要将汉字回归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生活中看见字、用上字、记住字,识字就能从“教学难点”转化为“成长乐趣”。
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