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两法衔接”破解黄河治污难题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5-16 09:13:28 编辑:张倩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黄河之畔,涛声依旧,黄河滔滔,文明浩荡。5月8日,首届“黄河文化大讲堂”在佳县启幕,活动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文明之光耀神州”为主题,汇聚多名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寻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揭示了黄河文化的精神密码,更以榆林的生态奇迹与文化实践为样本,展现了中华文明“生态优先、文明共生”的时代新篇。

从“沙进人退”到“绿锁黄龙”:榆林书写生态治理长情方案

榆林,曾是黄河流域生态最脆弱的“伤口”。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乌素沙地860万亩流沙肆虐,年均向黄河倾泻5.13亿吨泥沙。而今,这里林木覆盖率从0.9%跃升至36%,230万亩樟子松林海筑起“绿色长城”。

“这背后是三代榆林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守。”榆林市林草局副局长王立荣动情地说。2025年,全市锚定“三北”工程攻坚目标,计划完成林草建设189万亩,目前进度已过半。在毛乌素沙地边缘,十大生态工程同步推进:中心城区环城“绿网”缝合城市与自然,白于山区“绿色断裂带”修复如火如荼,雨季造林大军正严阵以待……每一棵树都是榆林人写给黄河的情书。

数字重生与文明共振:博物馆让黄河文化“活起来”

生态奇迹之外,文化的觉醒同样震撼人心。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内,5464块机械模块组成的“九曲黄河图”随光影流淌,全息技术让石峁先民的玉器泛着微光,VR漫游中,失传的佳县赛赛戏在数字空间重生。自2023年开馆以来,这里接待游客超53万人次,带动佳县旅游增收5000万元,1100名当地人在文化产业链上找到工作。

“文物不仅要保护,更要创造对话。”黄河文化博物馆馆长薛晓华透露,博物馆将推出沉浸式红色展区与黄河主题灯光秀,让观众“伸手触摸五千年文明脉搏”。这种创新实践,正与学者肖云儒的洞见共鸣:“黄河与长江的‘双核演进’,差异协同铸就文明韧性。三星堆与周原甲骨看似迥异,实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明证。”

根脉共生:生态与文化双螺旋中的文明启示

“一条河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奔流不息,更在于它与另一条河的互动共生。”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在主题演讲《美妙的历史二重奏——在人类两河文明总格局中言说黄河》中,将黄河与长江的“双核演进”置于全球视野下剖析。他对比了巴比伦、尼罗河、莱茵河、多瑙河等世界两河文明,指出中国两河文明的独特性:“黄河与长江虽同源,却在差异中互补,形成了‘同文共祖、多元一体’的文明韧性。”他以三星堆与周原甲骨的“双核文明”为例,阐释中华文明何以绵延五千年不断:“差异协同,是中华文明存续的密码。”

肖云儒的演讲引发共鸣。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易华则从生态视角切入,强调“黄河不仅是文明摇篮,更是生态治理的试验田”。他以秦汉“均水制”为例,呼吁将古人“取之有度”的智慧注入现代治水:“节水优先,方能永续发展。”学者史飞翔犀利指出:“秦岭涵养的220亿立方米水源,是华北2.4亿人的生命线。保护黄河生态,就是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库’。”

与会专家达成共识:黄河文化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当“三北”工程与“一带一路”相遇,当AI与区块链技术开始守护古老文明,榆林的实践昭示着——生态治理与文化传承的“双螺旋”,正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

黄河奔流,未来已来

今日的榆林,治沙人的草方格仍在延伸,博物馆的数字化实验室彻夜明亮。从“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到“数字重生”的文化觉醒,这片土地正诠释着最深沉的文明逻辑:保护黄河,不仅是修复一条河流,更是唤醒每个炎黄子孙对根脉的敬畏。正如黄河文化大讲堂宣言所述:“让黄河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让生态优先成为永续发展的文明自觉。”在这里,每一片新绿都是文明的注脚,每一段数字代码都在续写五千年的史诗。在这曲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中,榆林已写下激昂的乐章。

记者 叶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