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西关民族社区 “三网”融合治理促进交流交融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12 09:20:23 编辑:李小龙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定边县西关民族社区是榆林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涵盖回族、蒙古族、朝鲜等6个少数民族共1274人。近年来,该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动“组织网、人才网、服务网”三网融合,积极探索多民族聚居区治理新路径,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织密“组织网” 贯彻党建引领治理主线
该社区通过“县级领导包抓+组织体系覆盖+网格化管理”的立体化架构,推动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实绩。实行“县级领导+街道班子成员”包抓指导机制,选派党建指导员结对帮扶,形成“县级统筹—街道落实—社区执行”的治理链条。成立12个小区党支部,联动5家“双报到”单位党组织,构建“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将辖区科学划分为6个网格,配备3至4名网格员,建立起“辖区成网、网中有格、格中定责、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在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尊重民族地区治理的特殊性,选派懂民族语言、熟悉民俗习惯的党员担任网格长,吸纳32名少数民族优秀群众参与社区治理。
织强“人才网” 激发多元共治主体活力
该社区搭建“平台+联盟+机制”三维体系,推动各民族人才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搭建“社区—网格—小区”三级联动治理平台,设置20个党员先锋岗,组建了6支包含回族、蒙古族等民族党员的“石榴籽突击队”,将民族认同感转化为治理动能,形成多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的治理合力。
社区整合辖区581名“双报到”党员干部、231名“五级五长”及766名多民族志愿者,成立“红色西关”党建联盟,建立人才信息库与技能清单,实现人力资源的全面整合,助推社区治理提质增效。构建“需求—资源—项目”对接机制,设立“微心愿”认领平台,以“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才优势互补、专业技能与治理需求精准对接”的工作模式,有力推动各民族人才深度融入社区治理。
织细“服务网” 构建全覆盖式服务体系
该社区秉持“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理念,通过“阵地精细化管理+服务载体创新+民生精准攻坚”三维举措,构建全覆盖式服务体系。
设立民族工作服务站,推行“一图一卡一簿”精细化管理模式,依托这一模式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浸润、实践互动等民族团结特色活动,营造出“组织凝聚人心、服务促进和谐”的治理氛围。成立民族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培育“银发调解队”“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等6支多民族队伍,吸纳多民族党员加入,形成“专业组织深耕、多元力量共振”的服务格局,成功调解多起民族类矛盾纠纷。
此外,该社区以“四色工程”为抓手,持续探索精细化治理、多样化服务新路径。其中,“红色基因”强根基工程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等资源,打造社区“党群+托幼、助老、便民、医疗、平安”的“ 1+5”功能区;“蓝色治理”促和谐工程推行“ 1+3+X ”网格化治理模式,依托“双报到”单位资源优势推进社区“年度十件实事”落地落实;“绿色生态”助发展工程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推进城区旱厕改造、清洁取暖改造、“三无小区”环境美化等;“橙色文化”塑社风工程依托家风家训馆、桑榆养堂、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阵地,申报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孵化陕北说书队等文化团体,并通过进庭院、进小区、进广场、进企业“四进”活动带动家庭参与社区文明建设,引导居民守德向美。
通讯员 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