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金蛋蛋”到“绿金IP”——榆林文化强市建设的路径探索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9-29 09:15:19 编辑:李小龙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双碳”目标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榆林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长期依赖煤炭资源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挑战。近年来,榆林市以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引领,积极探索从“黑色革命”到“绿色转型”的发展路径。

煤炭资源依赖期的特征及问题

榆林市的煤炭资源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经过40余年的发展,煤炭产业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煤炭资源开发为榆林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化:煤炭及相关产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数据显示,煤炭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抗风险能力较弱;生态环境压力:大规模开采导致地表破坏、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堆积,2024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榆林市PM2.5年均浓度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动能不足: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2025年调研显示,榆林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仅为12.3%,低于全国资源型城市平均水平。

文化强市建设的路径探索

面对转型压力,榆林市确立了“以文塑城、以旅兴市”的发展战略,通过系统化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榆林市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榆林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十条政策》等文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榆林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举办“清爽榆林”旅游消费季,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通过非遗保护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化赋能与城市更新,榆林市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城市更新过程,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市图书馆、东沙文体馆、榆林大剧院等文化设施的建成投用,使城区15分钟阅读圈基本形成。在文艺创作方面,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特别奖,陕北民歌剧《黄河船夫》获得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

绿色IP的内涵与实践

榆林市在转型过程中,逐步培育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绿色IP”,这些IP既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又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标识。

榆林的绿色IP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生态性,如红石峡景区的“诚信重义、包容开放”边塞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二是创新性,如科创新城零碳智慧能源中心,实现了零碳供能、零碳排放和100%可再生能源利用;三是融合性,如“文旅+”模式将文化资源与旅游、科技、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

在具体实践方面,镇北台通过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游客感受长城精神与家国情怀;横山老腰鼓、陕北说书等非遗项目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传播渠道,在短视频平台获得数亿次播放,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长30%;科创新城零碳智慧能源中心集聚了2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年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成为展示榆林绿色转型的窗口。

转型成效与经验启示

经过多年探索,榆林市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增速高于GDP增速6.2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较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榆林的实践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即坚持系统思维,将文化强市建设与产业转型、生态保护、城市更新统筹推进,形成协同效应;突出比较优势,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色IP;强化创新驱动,通过“文旅+”等模式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培育新增长点;注重民生导向,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使年受益群众超200万人次。

从“黑金蛋蛋”到“绿金IP”,榆林市的转型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面向未来,榆林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绿色IP的国际化传播,力争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赵晨烨 李榜晏 符锦 李仙娥(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榆林文化强市建设研究”的阶段成果)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