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语言让干部群众心连心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8-04 09:57:36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基层治理的实践中,语言是连接党心民心的关键纽带。河南鹿邑驻村书记董桂林提着鸡蛋“蹭饭”,用地道的方言了解村民情况;时任太原市市长耿彦波简短直白的语言在网络上爆火……可以看出领导干部的语言风格,折射的是执政理念的转变,彰显的是为民情怀的厚度。

“土味”语言是打破干群隔阂的金钥匙。官腔与俚语的本质差异,在于是否将群众视为平等的对话主体。部分干部习惯于机械照搬文件术语,看似庄重严谨,实则与群众产生认知鸿沟。正如明代“秀才买柴”的故事,迂腐的书面表达只会让群众如坠云雾。反观习近平总书记用“缺钙”喻指理想信念缺失,以“玻璃门”形容体制机制障碍,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质朴表达阐释发展理念,正是以生动比喻消解理论抽象的典范。一些地区组建“土专家”宣讲队,在村头巷尾用乡音传党音,在庭院灶边讲政策说变化,这种语言转换不是降低标准,而是以真诚为底色,用群众熟悉的语境传递政策温度。当干部愿意蹲在田埂上说“今年的麦子长得真喜人”,坐在炕沿边问“孩子上学远不远”,官民之间的心墙便自然消融。

“土味”语言是政策落地的催化剂。政策从纸面到民心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卡在“听不懂”“记不住”的障碍上。一些地方将低保政策印在鸡蛋上的“土味宣传”,就是在政策传播中构建“生活化语态”。这种语态不是简单替换词汇,而是将政策逻辑转化为生活逻辑,用具体案例替代抽象概念,用数据支撑替代空泛承诺。当干部带着政策手册走进农户灶台,在择菜聊天中解答疑问,政策执行便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回归,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土味”语言是检验作风的试金石。“土味”语言的背后,是干部是否真正“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愿意说土话的干部,必然愿意俯身倾听,习惯打官腔的干部,往往脱离实际。反观某些领导干部对群众摆架子、对上级变谦卑,这种“变调”本质是权力观的扭曲,看似有“官威”,实则暴露了脱离群众的傲慢。

刘鹏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