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堡——千年石城展新颜 兴旺和美入画来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9-13 14:19:54 编辑:李强 责编:王丹
达连坡青梨种植基地。
鸟瞰吴堡石城。
农户在养护青梨。
养蚕农户挑选成熟老蚕。
晾晒手工挂面。乔晔 摄
绿色掩映中的吴堡东渡纪念碑。
柳青文化园门头。
当地居民在文化广场上跳舞。
9月1日,拍摄的吴堡县城全景。
秦晋大峡谷的壮丽怀抱中,黄河蜿蜒流淌,环绕着一座千年石城——吴堡。这里,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节点,是陕西非遗的富集之地。
近年来,吴堡县深挖文化底蕴,做强产业支撑,兜牢民生底线,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描绘出文旅兴、产业旺、百姓富的生动画卷。
产业富民 夯实发展根基
产业振兴是富民强县的关键。吴堡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精心培育“一青二白”(青梨、蚕桑、手工挂面)主导产业,持续推进产业提质增效,为农民增收开辟稳定渠道。
蚕桑产业这一传统优势正焕发新生。吴堡蚕丝被以其韧性强、品质优的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吴堡县通过标准化桑园改造与深加工开发,实现产业从养殖向深度加工的转变。目前,全县养蚕户达240余户,饲养蚕种超1400张,年产鲜茧70吨,加工蚕丝8.4吨,总产值达1100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吴堡青梨产业更是前景可期。栽植总面积已达1.1万亩,覆盖40个行政村。今年预计产量4000吨,产值可达6000万元。待全部进入盛果期后,年产值有望突破3亿元,为农户带来持续丰厚的回报。
手工挂面产业则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吴堡县目前已建成2个高标准手工挂面产业园区,聚集16家加工企业、600余名从业人员,2024年挂面产量达8400吨,产值1.17亿元。随着生产标准化、渠道多元化、推广数字化,这一古老非遗正加速从“传统农副产品”向“高附加值区域公共品牌”升级。
文旅融合 激发县域活力
文旅融合是活力之源。近年来,吴堡紧扣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战略目标,着力构建“一轴两环”旅游新格局,不断完善“一文一武、一河一泉”景区基础设施,文旅融合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被誉为“华夏第一石城”的吴堡石城,经过精心修缮与文化挖掘,已成为陕北文旅的新地标。同时,吴堡深挖“柳青故里”的文化内涵,建设作家村、文学基地,连续举办“柳青文学节”,吸引了全国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采风创作,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此外,吴堡黄河国际漂流公开赛、黄河大峡谷摄影展等品牌活动的连续成功举办,显著提升了县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黄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逐步成型。
民生为本 筑牢幸福基石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吴堡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持续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医疗保障方面,深化县人民医院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通过专家常态化下沉坐诊和远程会诊,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此举实现了门诊人次增长99.3%、次均费用降低45%的显著成效,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构建起“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网络,110所农村幸福院与4所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所社区食堂提供平价餐食,7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4元爱心餐,切实满足了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需求。
城市更新步伐坚实。实施了城区2.95公里市政管网改造、15个老旧小区升级及重点老旧街区改造,新增住宅232套、停车位315个,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2025年,吴堡县启动了管网改造二期、猴桥道路治理等9个重点项目,同时确定了十项民生实事,涵盖社区食堂扩展、环境综合治理等领域,持续推动城市建设提质增效。
记者 张占林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常旭峰、延杨红、张占林、闫宇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