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果”为媒强产业 以“约”为桥拓市场——绥德山地苹果专场推介会侧记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0-30 08:46:12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品鉴交流

专场推介

签约仪式

游客参观

直播销售

文艺助演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一场带着黄土高原气息的“甜蜜之约”,在古城西安拉开帷幕。10月26日,绥德山地苹果专场推介会如期举行,一颗颗色泽红润、果肉香甜的山地苹果,不仅是味蕾的惊喜,更是绥德县以“果”为媒、撬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1 一颗苹果里的产业升级密码

走进推介会现场,热闹的氛围扑面而来。市集参观体验、农副产品品鉴认购、特色小吃品尝及非遗展示同步开展,全方位展现了绥德特色产业与文化魅力,让参会者沉浸式感受绥德的发展活力。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箱箱、一筐筐色泽诱人的山地苹果。绥德地处北纬37度“世界苹果黄金优生带”。但过去多年,当地苹果多是零星种植的“山间红果”,口感参差不齐,销路也受限,直到2021年,绥德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绥德山地苹果试验站”,情况开始改变。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为苹果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绥德落地生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政阳在推介会致辞中道出了科技对苹果产业的赋能。近年来,绥德县引进的“瑞阳”“瑞雪”“瑞香红”等新品种试种成功,矮化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在果园里广泛应用,老旧果园也通过“高接换优”焕发新生。

这份科技投入也换来了沉甸甸的成绩单: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23万亩,挂果面积16.2万亩,建成标准化果园80个,覆盖87%的行政村,年均产量24万吨、产值9.6亿元。绥德山地苹果已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墕头红”“赵家坬”等品牌屡获全国大奖,产品远销俄罗斯、泰国、越南等多个国家,绥德山地苹果成了享誉市场的“富民金果”。

一颗小苹果,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更成为撑起绥德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2 一纸协议背后的合作共赢蓝图

绥德县与榆林市农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5万吨苹果冷链仓储建设项目合同书,项目总投资1亿元;与扬州市邗江区国有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果品及农特产品购销协议书,购销金额1100万元;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电科商城签订苹果及农特产品购销协议书,购销金额500万元……

推介会不仅是展示的舞台,更是合作的桥梁。本次推介会共达成16个签约项目,总金额近2.7亿元。这不仅是对绥德苹果产业实力的认可,更是对未来发展信心的投票。

“这次推介会我们现场签约了380万元的订单,还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后续销路也不用发愁了。”陕西乐农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郑委满是喜悦。作为本地企业,这样的平台无疑是打开市场、拓展销路的“金钥匙”。绥德二十四洼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汝泽更看重协议背后传递的信号:“只要果质好、能走出去,咱农民种植苹果就有奔头!”丁汝泽的话道出了众多果农的心声。

签约仪式上,一个个项目逐一落地,一份份协议相继签署。从果品及农特产品购销协议,到冷链仓储建设项目合同,每一笔签约都精准对接了生产端与市场端的需求,为绥德苹果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补产业链的短板。”绥德县县长王诚表示。目前,绥德县已建成2万吨级冷藏保鲜库,配套了智能选果线,发展了NFC果汁、冻干产品等深加工项目,形成了集生产、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这样不仅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增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让苹果产业走得更稳。

3 一片果园承载的乡村振兴希望

推介会的签约成果,只是绥德山地苹果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推介会现场播放的绥德山地苹果产业宣传片,让不少参会者看到了产业背后的乡村振兴图景:郝家桥村通过“高接换优”技术更新的2000多亩果园,2023年起已陆续挂果,目前挂果面积已达500亩;绥德县二十四洼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则通过土地流转,建成5300亩高标准梯田山地苹果种植基地,待进入盛果期后,预计年产量可达300万公斤……

这些鲜活的案例,生动诠释了“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的深刻内涵。“我们紧抓全省苹果产业‘北扩西进’战略机遇,以‘稳定规模、提质增效’为目标,通过建基地、抓品质、强品牌,推动山地苹果产业从‘小而散’蜕变为筋骨强健、效益显著的现代产业链。”绥德县委书记杨文慧在推介会上表示,下一步,绥德县将持续以苹果为纽带,靠品质立口碑、以诚信促合作,推动山地苹果及各类农副产品走出榆林、香飘全省,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更强动能。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提篮叫卖”到“品牌出海”,绥德山地苹果的崛起之路,是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品牌引领区域发展的典范。它让人们看到,只要找准产业发展路子,久久为功,广袤乡村就会孕育出振兴希望。

记者 马露露 王红霞(照片均为马露露摄)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