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绥德县:“生态红利”释放“绿色福利”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14 08:44:13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炎炎夏日,绥德的峁梁沟壑间,满目青翠,处处皆景。名州镇龙湾森林公园,早起的人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这里锻炼;枣林坪镇张家畔村陡峭的土石山上,新栽的白皮松迎风挺立;定仙墕镇后冯家山村近万只土鸡在枣林里觅食;四十里铺镇三十寨村两千亩枣林嫁接上了柳选1号等优良品种……近年来,绥德县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向深绿进军”的号召,切实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绿色生态带来的福利。
站在县城龙湾森林公园的瞭望塔远眺,山上泛起层层绿浪,护林员24小时不间断巡视着周围的一片片山林。龙湾生态综合治理区目前森林覆盖率达80.09%,成为绥德县城的一道绿色屏障。目前,全县共设立27名县级林长、198名镇级林长、720名村级林长及360名护林员,通过“网格长+林草干部”联动机制,将全县划分为278个责任网格,实现林草资源监管“一网统管”。三级林长开展常规化巡林3.7万次,护林员全年开展常规化巡林,累计解决侵占林地突出问题67个。
在定仙墕镇界首村,曾经寸草不生的干石山如今遍布鱼鳞坑,每逢雨季,集雨池收集的雨水通过滴灌系统滋养着油松幼苗,成活率从不足40%提升至85% 。为了攻克土石山区造林难题,县林业部门创新采用“垒石坑客土造林+育林板保墒”技术,在沿黄流域完成坡面绿化3.2万亩,植被恢复率达96%。
定仙墕镇借助枣林资源和生态优势,在王新村、后冯家山村、赵家山村等8个行政村发展林下生态肉鸡养殖产业,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鸡吃枣林里的虫子和杂草,粪便又能给枣林施肥,枣林里还能种植红葱、药材、红薯等,形成一地多收、绿色循环发展的新业态。”定仙墕镇镇长马璐说。
四十里铺镇三十寨村是最早发展红枣产业的村子之一,因品种退化,红枣效益大不如前,许多种植枣树的农户几近放弃管护。绥德县林业局通过实施红枣低产改造项目,对全村2000多亩低产枣树进行高接换头,改良品种。如今,满山的枣树郁郁葱葱。“以前亩产不到500斤,现在采用高接换头技术改良品种,预计亩产可达1500斤。”三十寨村党支部书记安绥利介绍。
2024年,全县红枣低产改造2000亩,改良核桃、巴杏2000余亩,发展林下红薯产业2050余亩和远志、黄芩、柴胡、芍药等中药材5000余亩,林下养鹅12000余只、养鸡34000余只,林下经济整体增收近1000万元。
“今年全县将投资5338万元,重点推进‘三北’六期防护林、沿黄提质增效等4大类9个项目,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面积6万多亩,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绿色生态带来的福利。”绥德县林业局局长刘振亚说。
通讯员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