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生态筑基催生乡村振兴新活力——张兴庄村的“三重变奏曲”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8-11 00:01:58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耐特菲姆滴灌系统为作物精准提供滋养,大型机械穿梭作业取代了传统耕作模式,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年底分红三重收益让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以来,米脂县龙镇张兴庄村聚力奏响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生态筑基“三重变奏曲”,在跳出“人少地散”发展困局的同时,蹚出了一条村强民富产业兴的新路径。
“碎片土地”变身“连片粮田”
此前的张兴庄村,1081亩耕地中超过三分之一因地块碎、灌溉难,长期处于低效耕作状态;全村常住人口仅有64户、104人,老龄化、空心化问题突出。土地碎片化与劳动力流失的双重困境,让张兴庄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充满挑战。
如何破解“地散难管、人少难种”的困局,成为张兴庄村发展的核心命题。今年年初,龙镇党委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破题之钥,将张兴庄村列为全镇产业振兴试点村。此后,张兴庄村党支部成立了项目推进小组,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并多次召开村民座谈会,用“炕头会”“田间会”算清“三本账”——土地流转的“经济账”:每亩土地保底租金500元,比传统种植收益更高;规模经营的“效率账”:机械化作业让耕作成本大幅降低;农业现代化的“未来账”——科技种植将孕育长期增收潜力。
既有党员带头示范,又有利益协商机制保障,仅用3个月时间,张兴庄村便顺利完成340.17亩零散耕地的整合工作。在平整后的土地上,该村试验种植了先玉1483号、瑞普909号等6个高产玉米品种,以及马铃薯、红薯等经济作物,15户积极性高的农户还直接参与田间管理,为产业振兴、群众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慧农业颠覆传统耕作模式
“过去浇一次地几乎要跑断腿,现在开关一接,水、肥就能直接‘喂’到庄稼根上!”在张兴庄村采访时,村民孙秀林指着田间整齐的滴灌管道难掩兴奋。
今年开春时节,张兴庄村聚焦农业降本增效,抢抓工期实施了以耐特菲姆滴灌系统为核心的高效智能水肥一体化项目,通过铺设地下滴灌管网,实现水、肥“一滴一苗、按需供给”。
数据显示,与传统大水漫灌相比,高效智能水肥一体化项目不仅能节省灌溉用水50%以上(每亩耕地可节省生产成本20元),同时可将肥料利用率提升约40%。项目还可配套激光平地机平整土地、无人驾驶播种机精准播种、玉米收割机“一键收获”等全程机械化作业,340亩耕地仅需2人即可完成日常管护。过积极推广宽窄行密植技术(每亩土地种植玉米6000株以上),张兴庄村的玉米亩均产量也有望提升约15%。
今年以来,张兴庄村还充分发挥米脂县银峁种养殖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构建了“土地入股+务工增收+年底分红”三重收益体系——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每亩可获得500元保底租金;农忙时节,田间管理、机械操作等岗位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人均每天可收入200元以上;后期合作社盈利后,村民还可按土地入股比例参与分红。当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整座村庄的发展活力得到显著提升。
打造丘陵农业转型“样板”
高效智能水肥一体化项目在提升张兴庄村产业效益的同时,也让生态农业的价值愈发凸显。
一方面,精准灌溉技术大幅减少了水资源的无效消耗,肥料控释功能则从源头遏制了土壤面源污染,配合土壤修复技术的推广,让全村的土壤肥力逐步恢复。另一方面,退耕还林还草形成的311亩生态林,带网结合,树草搭配,形成多层次、有纵深的区域性生态屏障,让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张兴庄村实现了发展“含金量”和“含绿量”的同步跃升。
“张兴庄村通过土地整合破解分散经营瓶颈,强化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效益,优化利益联结凝聚发展合力,为周边地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创新模式。”龙镇党委书记刘长青表示,该镇将以张兴庄村为试点,在前川片区因地制宜精准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同时引入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等智慧农业技术,通过“一村试点、多村联动”,推动全镇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整体提升,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加速实现。
记者 杨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