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绘新景 振兴劲头足——米脂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15 09:07:26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记者 延杨红 摄

果农采摘山地苹果 通讯员 史飞 摄

打包装箱米脂小米 记者 李杰 摄

实景演出惠百姓 通讯员 史飞 摄

移民新村(资料照片)

生态高西沟 记者 延杨红 摄

七月的米脂,骄阳似火,却挡不住这片土地上蓬勃涌动的发展热潮。果园里果农忙碌有序,漫山遍野绿意盎然,实景演出震撼人心,革命旧址游客如织……行走在米脂的沟峁间,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文化活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银州大地徐徐展开。

近年来,米脂县产业“造血”、生态“筑基”、文化“铸魂”,三力齐发,协同推进,在黄土高原上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黄土生金结硕果:特色产业筑牢振兴根基

近日,在杨家沟镇杨家沟村标准化山地苹果园,层叠的果树顺着山势铺展,果农熟练地进行套袋、打药、补钙等作业。“现在正是果园管理的关键时期,一点都不能马虎!”杨家沟村正旗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正旗说。目前,该村苹果种植面积达790余亩,惠及160户果农。

不仅要种好苹果,更要种出高品质。去年以来,米脂县大力提升果园基础设施,推广绿色有机生产模式,完善技术服务和仓储运输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高接换头7222多株,引进10多个优质新品种,采用“带木质部芽接”技术,确保接穗成活率达到90%以上;针对高西沟村的低产果园,制定专业改造建园方案,综合运用土壤改良、树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开展低产园改造示范,完成改造面积80多亩,病虫害发生率降低20%;组建技术服务团队深入果园,重点针对春季修剪、病虫害防治、花期管理等关键技术环节,累计开展点对点技术指导541人次,服务果农1021人次;针对红富士、秦脆等主栽品种,推广“有机肥+配方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生产技术,果园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目前,全县苹果栽植面积达2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6万亩,预计2025年总产量将突破20万吨,产值达16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约一万元。随着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如今,15家拥有自主品牌的经营主体、16个注册商标、3.5万吨机械冷库、10辆冷链车、1条智能化选果线,以及多家配套包装和果品加工企业,共同构筑起从田间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昔日的“山间野果”,已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黄金产业”。

与“金苹果”交相辉映的是另一张“金名片”——米脂小米。该县建成5个万亩标准化示范区、15个千亩攻关田及2000亩航天育种基地。依托“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优势,吸引中粮粮谷营销公司、陕西粮农集团等龙头企业落户,并培育壮大本地精深加工企业,全县小米杂粮年加工能力突破20万吨。

同时,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推出40余种小米精深加工产品,创新开发出68道小米宴系列菜品。在销售渠道上,线下布局体验店5家;线上建立电商中心,引入直播企业20家,与京东、天猫、抖音等平台合作,开办网点643个,日均处理快递超8万件。如今,这条“从种子到餐桌”的高质量产业链,不仅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荒山秃岭染新绿:生态治理绘就发展底色

在印斗镇对岔村,常波家庭养殖场里一派繁忙的景象。自动化喂料机高效运转,工人熟练地分拣着新鲜鸡蛋。“承包养鸡场三年,不仅自家增收,还为村集体带来近28万元收入。”常波说,发展产业必须兼顾生态保护,养殖场的所有鸡粪经无害化处理后,都会转化为有机肥滋养周边果园,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近年来,对岔村精心实施“山上梯田化、沟道坝系化、25°坡度以上林草化”的综合治理方略,打造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成功样板。目前,该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已超80%,林草覆盖率高达64%以上,被认定公益林1100余亩,“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目标从蓝图变为现实。

对岔村的实践,正是米脂县全方位系统推进生态治理的缩影。今年上半年,该县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推广生物有机肥5600吨,建成6个覆盖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的网点及1个收储运中心,推广使用大于0.015毫米厚度农膜6.5万亩,配套建设2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9个农膜回收网点,示范基地农膜回收率超85%。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通过科学规划和示范县建设,全县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备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13%。

生态之美,最终要落脚到百姓的生活之美。目前,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3.35%,95%的行政村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从荒山秃岭到满目青翠,从水土流失到泥不出沟,从传统耕作到绿色循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米脂结出硕果。生态治理绘就的,不仅是山川秀美的底色,更是百姓富足、乡村宜居、产业兴旺的高质量发展亮色。

红色基因铸乡魂:文化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在米脂县的乡村振兴画卷中,文化是灵魂,更是内生动力。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通过深挖红色资源、讲好本土故事、培育文明乡风,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高西沟村红旗广场上,沉浸式实景秧歌剧《陕北有个高西沟》吸引众多游客观看。该剧以高西沟几代人的奋斗历程为蓝本,生动演绎了这片土地从贫瘠荒凉到山清水秀的壮丽蜕变。

杨家沟革命旧址的窑洞前,一群小学生聆听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峥嵘岁月。这个年接待游客超28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1500万元的红色圣地,将革命遗址转化为“活教材”,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

近年来,米脂县深耕红色文化资源,以杨家沟革命旧址为核心,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发系列研学线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产业,更让当地村民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

此外,该县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乡风文明。各村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完善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树立身边榜样;大力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组织“乡村春晚”“惠民演出”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如今的米脂乡村,物质富足,精神丰盈,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蔚然成风。

记者 周海月 王阳 通讯员 申连波 常焕鑫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