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鹮孵化、稻渔共生、护林坚守,横山区—— 解锁高质量发展“生态密码”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8-02 10:27:02 编辑:李强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稻蟹飘香 通讯员 边瑞 摄
给朱鹮雏鸟喂食 刘勃江 摄
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基地 通讯员 边瑞 摄
护林员巡林 刘勃江 摄
臭柏自然保护区观察点 通讯员 张虹 摄
卧龙山景区樟子松林 通讯员 张虹 摄
近年来,横山区积极探索“生态+创新”发展模式,着力破解生态脆弱区高质量发展难题。作为陕西最北的朱鹮栖息地,这里不仅建成了塞上稻渔共生示范区,更通过护林人的接力守护,筑就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朱鹮孵化:高寒地带的生态奇迹
近日,走进横山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基地,可以看到不久前还在恒温箱中叽叽喳喳的14只朱鹮雏鸟,如今已被转移至网笼中,开始适应新的生长环境。这一变化,正是当地朱鹮种群不断壮大的生动见证。该基地自2023年10月引入朱鹮以来,已连续两年突破高寒地区繁育难题。基地负责人方伟说:“朱鹮对环境极度敏感,能在横山成功繁育,证明无定河流域生态已达到国家级保护动物的生存标准。”
为让朱鹮更好地适应陕北气候,横山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基地创新搭建冷热水双循环系统,冬季通过地暖保持恒温,夏季利用冷水循环降温。同时,基地工作人员还在饮食结构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传统稻田中的黄鳝、小鱼替换为耐寒的泥鳅,并添加牛肉补充蛋白质。
朱鹮引入榆林,旨在培养其在陕北高寒地区的适生能力,恢复迁徙习性,并最终实现重现历史分布地的目标。这一举措,也与横山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努力息息相关。
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无定河湿地北靠毛乌素沙地,南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资源丰富,集河流、湿地、生物、沙漠多种独特而稀有的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形成了完整的湿地系统,是锁住沙海南移的天然屏障,生态区位尤为显著。
近年来,横山区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建设生物围栏、湿地有害生物防治、湿地植被恢复等措施,显著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使湿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和健康。
此外,该区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以“溯源监测、截污分流”为核心,通过截污拉运处置,实现了3个入河排污口常态化管控,并不定期对工矿企业排水进行检测,无定河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确保了水质安全和稳定。
稻渔共生:无定河畔的生态经济学
横山区水资源丰富,依托无定河流域5万多亩宜渔稻田的生态优势,该区开创了陕西稻田养蟹先河,探索出“稻渔共生、三产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
近日,响水河畔连片稻田与鱼塘交织成网。横山区水产站站长王文章蹲在田埂上,拨开稻叶展示藏在水下的秘密:“每亩稻田混养200尾鲤鱼、50只螃蟹,鱼蟹不仅能捕食害虫,粪便还能肥田,这样一来,稻谷产量能提升15%,每亩综合收益可增加3000元。”
这种“以渔养稻、以稻护渔”的模式,让响水稻价格从每斤8元跃升至30元。当地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将稻渔共生面积扩大至2.3万亩,带动1200户农民年均增收2万元。更关键的是,稻田湿地每年固碳1.2万吨,成为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生态肺叶”。
“过去种玉米,一亩地收入不到千元,现在稻渔共生让沙地变‘金田’。”响水镇农民乔建兵笑着说,“今年又扩大了投资规模,继续发展观光农业。”
据了解,2021年,横山区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带三区多点”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中的一区来重点建设;2023年以来,连续出台了稻渔特色产业奖补办法,多项政策的支持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注入活力,为无定河沿线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更多农户参与并享受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来的红利。不仅如此,横山区还通过合作方式开展各类研学实践活动,增强了青少年对农业、渔业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水产品亩均利润500元至1200元,水稻亩均增收600元,综合亩均增收1100元至1800元。同时,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既发展了生态有机农业,又实现了对无定河湿地的保护,无定河流域水生生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多,河滩湿地已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据了解,下一步,横山区将继续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潜力,在持续增加种养面积的基础上,提高稻蟹品质和产量,实现“本地苗种+本地饲料”双重保障。同时,打造多个各具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拓展乡村特色旅游,开展各类研学教育活动,传播农业知识和生态理念。此外,提升横山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知名度,推动“农业生产+文化体验+生态旅游”深度融合。
护林坚守:沙地里筑起生态屏障
在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就是发展速度。横山区市级臭柏自然保护区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这片珍贵的生态绿洲现有天然臭柏林7641公顷,涉及雷龙湾、黑河、沙峁三个行政村,是国家“三北”防护林和防沙治沙的核心区,也是毛乌素沙地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珍稀动植物种类丰富。
守护这片宝贵绿林的,是无数像范元义这样的护林人。作为该保护区的护林员,66岁的范元义兢兢业业,整整坚守了近40年。7月19日,范元义背着水壶、手持防火铲,开始了每日30里的巡山路。翻开他的巡护日志,密密麻麻地记录着:5月12日,制止3起偷牧行为;6月3日,清除2处火灾隐患点……
个人的坚守离不开系统的支撑。多年来,横山区坚持不懈加强对臭柏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通过成立天然林管理领导小组,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聘用专职护林员负责管护,采取封禁治理与适当采条相结合等措施,促进了天然林的良好生长。
持续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生态果实。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横山区市级臭柏自然保护区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臭柏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遗产、科普教育、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成效的巩固,更需全民共识与法治保障。横山区林业部门结合“植树节”“爱鸟周”“森林防火宣传月”等重要节点,深入乡镇、社区、学校,普及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湿地保护、林地权益、生态补偿等法律知识。同时,加强对重点群体的法律培训,解读林地权属、补偿政策等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条款,提升其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
在强化意识的同时,管理与科技手段也在同步升级。横山区还不断强化林地保护,严守林地保护利用红线,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实现林草督查工作规范化。实行护林员智慧信息系统管理,建立护林员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护林员前哨作用。不断完善区、乡、村三级防火责任体系,加强半专业扑火队伍建设,并通过加强设备配备,运用林火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护等技术手段提升技防能力,不断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
记者 刘勃江 通讯员 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