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来,“起床校长”马晓琴每天坚持呼唤孩子们起床——让阳光照进现实驱散黑暗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05-23 10:47:16 编辑:张倩 校对:李小龙 责编:王丹

马晓琴教一名自闭症儿童说话。宋炜 摄


晨光微露,横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即将迎来一抹朝阳。

“孩子们,起床啦。” 24年来,校长马晓琴风雨无阻,坚持呼唤孩子们起床。在她的轻声细语中,孩子们开启崭新的一天。

“对这些孩子来说,起床穿衣、洗漱叠被是他们正常生活的第一步。”马晓琴说。

2000年,马晓琴在横山区杨原则村租赁了4间民房,接收了8名慕名而来的学生,办起了全区唯一的一所聋儿语训学校,连同自己的孩子在内,她成为9个孩子的校长。

“自己淋过雨,我想为每个特殊孩子家庭撑伞”

1990年,马晓琴有了自己的孩子。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她憧憬和期待着孩子喊一声“妈妈”。但在一次发烧咳嗽之后,孩子失聪,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愿望变得遥不可及。

为母则刚!她辗转奔波多家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无法治疗”。此后,马晓琴藏起所有的悲痛,带着孩子走上了漫长而艰辛的语言功能康复之路。

“8年时间,千万次的重复练习,儿子终于喊出了一声‘妈妈’。那一刻,惊喜在委屈中交织,我抱着儿子失声痛哭。”马晓琴回忆道。

但就是这一声“妈妈”,让马晓琴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和努力的方向。由于康复工作成绩显著,马晓琴被榆林一家特殊语言学校聘为语言康复训练老师。后来,马晓琴自己办起语训学校,她的身份也从家长转变为老师和校长,原本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更多孩子和家庭的希望。

“去考大学,去过另外一种生活”

学校里的孩子渐渐长大,语言功能的提升、生活能力的提高,也让马晓琴的心中萌发出一个连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太现实的想法——帮助这些孩子更进一步,比如考大学!

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马晓琴带着他们到大学校园参观。当看到孩子们渴望与兴奋、憧憬与坚毅的眼神,马晓琴意识到,这些孩子的另外一扇门即将打开。门后,将是一个更加广阔和美好的世界。

2010年5月,喜讯陆续传来,学校第一批参加高考的5名学生,有4人考入西安美术学院。

听障学生折候雄,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9岁时,他的爷爷赶着毛驴把这个脏兮兮的小男孩送到学校。2018年,他在近600名考生中,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上西安美术学院。

报道前,折候雄用纸箱做了一栋自己心目中最漂亮的农家小院送给马晓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把这个模型变成现实,让马晓琴在那里安享晚年。

在马晓琴的资助下,折候雄顺利完成学业。在2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与折候雄类似的情况已不胜枚举。这些孩子在马晓琴的帮助下,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而马晓琴也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的“妈妈”。

第一批参加高考已回到学校任教的刘涛说:“我觉得马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妈妈’!”

“作为母亲,我一直在努力地证明给别人看,现在我想让每一个孩子证明给别人看,每一个孩子通过教育都是可以改变的。”马晓琴说。

“让孩子和家长相信还有未来”

马晓琴总是这样对家长说:“我不能向大家保证这个孩子的未来会发展得多好,但通过教育,任何孩子都是可以改变的,可以被重塑生命的。”

“当时根本没想到娃娃能考上大学,更没想到孩子能以专业课第二名的好成绩被西安美术学院录取。要是没有马校长,就不会有我们孩子的今天。”周艳如的妈妈哭着说。

22岁走上特殊教育岗位的张子玲说:“马校长就像光一样带领着我们,从架起一口锅就是厨房的艰难困苦,到面对无数次压力和不被理解,她始终保持着一份热爱与诚挚,教导着我们成长。”

如今,张子玲从一位教学者成长为一名管理者。她像“镜子里”的马晓琴一样,在润己泽人中引领学生以信仰之光照亮心中梦想。

“特殊教育是一种唤醒,是改变与成就”

星火成炬,筑梦生光。学生还是那样的基础,教师还是那些教师,结局却变了。家长被唤醒了,相信学校,觉得上学有用;学生被唤醒了,相信老师,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目前,学校共培养出29名大学生,第一批参加高考的4名学生都已回到学校,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不仅如此,从“横美味”蛋糕店走出的面包师,还有墙体彩绘师、画家、设计师、厨师,越来越多的孩子在马晓琴的身边凝聚起强大的光芒,引领着他们的学弟学妹继续成长。

“我希望社会各界能敞开心扉,接受这些孩子,他们都是善良的孩子,希望社会能多包容他们。”马晓琴说,下一步,她希望能把九年义务制学校建成职高或高中,让孩子们能再多接受一些教育。

在马晓琴的努力下,社会各界对横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纳这些特殊孩子,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

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阳光总会从门缝里进来照进现实,驱散黑暗。

记者宋炜 见习记者白万能 姬洲僕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