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积极探索毛乌素沙地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径“蘑”法升级沙地生“金”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22 23:10:37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一场大雨刚过,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的一片樟子松林下,黑色网棚遮罩的沙土中悄悄冒出一簇簇蘑菇,层层叠叠,色泽金黄,格外漂亮。
“这是我们今年在林下试种的榆黄菇,每一簇能长到9斤左右,预计每亩产量在1万斤左右。”该基地林下食用菌种植技术员袁菲说。
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原本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张应龙承包治理的一片沙地。近年来,张应龙带领团队成员一边稳步推进沙区生态治理,一边在探索林下菌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当下,在他的这片林下经济试验田里,小白平菇、赤松茸、灰树花等菌类均已从沙地里破土而出、长势良好。
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以樟子松、油松为主体的针叶林面积超过200万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不懈开展治沙造林70余年,今日的榆林,不仅积淀下了丰厚的林业资源,还拥有了大规模发展林下经济的底气。
7月16日,记者走进榆阳区小壕兔万亩樟子松基地看到,种植时间超过20年的樟子松林下,松针、松果已堆积腐化成厚厚的营养土壤。工作人员正手持钻孔设备,在每一株樟子松周围的土地上钻出6个小洞,随后将特制的菌液注入其中。
“注入小洞里的,是经菌丝高密度发酵培养的点柄乳牛肝菌和血红色钉菇菌液,这是我们联合内蒙古大学研发的一项菌根食用菌人工栽培新技术。”市造林绿化服务中心主任白珩表示,与传统菌菇种植模式不同,菌根食用菌菌液完成接种后,林业技术人员将通过人工介入促进真菌与樟子松形成菌根(真菌侵染植物根部后形成的真菌与植物根共生体),并最终实现两种菌根食用菌的正常出菇。
据白珩介绍,待到菌根形成后,樟子松可在菌根食用菌的帮助下更好地吸收水分、养分和生长促进剂,而菌根食用菌则会从樟子松体内摄取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糖分和其他物质,同时分泌抗体在樟子松根部表面形成一道化学膜,防止其他病菌侵入樟子松体内。此外,菌根食用菌的菌丝还可产生腐殖酸与多糖类形成胶质,将分散的土粒胶结成团块状,由此增加土壤孔隙改善通气性,对提升沙土造林成活率、防止水土流失都有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榆林毛乌素沙地菌根食用菌接种试验项目经过连续数年的试验,于今年正式启动林下试点接种工作,覆盖榆阳、神木、绥德等6个县市区不同立地条件的10个接种点,截至目前已完成菌液接种4吨。
记者 李志东 庞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