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蓉:外来书记成村民“自家人”
来源: 时间:2025-07-20 20:58:58 编辑:郝莉娜 校对:李小龙 责编:王丹
盛夏,定边县砖井镇孙坑村的玉米地绿浪翻涌。村民齐海望向田野尽头崭新的玉米烘干塔,笑容舒展:“往年愁秋雨糟蹋粮食,今年有赵书记‘抢’来的烘干塔,心里可算踏实了!”他口中的赵书记,正是2023年主动请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定边县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赵蓉。
破解丰产不增收的“心头刺”
定边县砖井镇孙坑村拥有耕地3.18万亩,其中95%以上种植玉米,年产量超2.2万吨。然而,丰收的喜悦常被阴雨天气带来的霉变风险、客商压价等问题冲淡。
“必须给玉米找到‘保险箱’!”赵蓉将建设玉米烘干处理厂作为破题关键。项目选址一波三折,15亩建设用地引发4个村民小组争抢。赵蓉带领工作队,最终说服大家将项目落在村东交通便利的孙坑村。今年3月,投资280万元、占地1万平方米、日处理200吨的烘干塔建成投运。
“这烘干塔就是咱的‘定心丸’!”村党支部书记张俊福算起了账,“烘干后玉米品质好、耐储存,客商抢着要,价格上去了。普通农户按年产15万斤算,户均增收至少上万元!村集体预计年增收20万左右。”
更长远的是,烘干塔为延伸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赵蓉已积极对接企业,谋划玉米压片、初加工,推动孙坑玉米向“种植—收储—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
铺就产业兴旺的“快车道”
初到孙坑,通村通组的泥土路让赵蓉印象深刻。“雨雪天气,要么出不来,出来了又回不去。”修路,成为她决心要解决的另一个燃眉之急。她将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玉米产业、提升整体发展环境的关键一环,积极奔走,向镇政府和县级部门以及派驻单位发改科技局汇报争取。在她的不懈努力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总长11.43公里的通村水泥路项目成功落地。
2024年以来,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如同玉带般,陆续连接起羊圈洼、王场、赵梁等自然村,并延伸至村部和火车站。“以前骑着‘电蹦蹦’颠得人浑身散架,现在走在平平展展的水泥路上,真舒坦!”村民的喜悦溢于言表。
“路通了,客商愿意进来了,我们村的玉米、南瓜、西瓜运出去也更方便快捷,成本降低了,销路拓宽了,价钱自然更有竞争力。”张俊福的话道出了道路对产业的强大支撑力。
守护乡亲们“稳稳的幸福”
在赵蓉看来,驻村帮扶既要富口袋,更要暖民心。她将老百姓的“麻缠事”铭刻于心,落实于行。
赵蓉坚持用“串门”的方式走进村民的家里,也走近大家的心里,变成老百姓的“自己人”是她坚持的工作目标。坐在炕头、立在田埂,拉家常、听心声、解忧愁是她最喜欢做的事。这份真诚让她迅速从“外来干部”变成了乡亲们信赖的“自家人”。
监测户王秀莲老人丧偶,两个儿媳患病,她一人艰难地拉扯三个孙子,还要种地持家。赵蓉几乎每周都要到老人家里走一走,送米面油、孩子的学习用品和衣物,积极协调争取大病救助、社会爱心善款和物资帮扶。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龚道福,看着赵蓉忙里忙外地替他打扫房间、收拾床铺,感动得满眼热泪……
每逢佳节,关怀从未缺席。重阳节,赵蓉亲手制作爱心炸糕送到46位高龄老人手中;“七一”之际,她带着米面和关爱跑遍了全村12户老党员的家。两年来,她争取爱心企业帮扶资金4.5万元、各类物资价值近7万元,惠及困难群体。
两年的驻村时光,赵蓉最大的遗憾就是对家庭的亏欠。无法陪伴10岁的女儿,是她最揪心的事情。曾经几次想要打退堂鼓,然而每每走近村里,她都会“后悔”。“每当听到那声‘赵书记’,看到早早守在村部等我的群众,我就舍不得走了。”
从招商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赵蓉把最深的感情倾注在了孙坑这片土地。当被问及驻村感受,她动情地说:“驻村工作让我体验到最真实的幸福感,找到了工作的价值所在。如果再选一次,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奔赴乡村振兴一线!”
记者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