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榆林网!
榆林传媒中心主办
<
>

陕西省道德模范孙爱兰:善行无疆 播撒爱的芬芳

发布日期:2023-03-10 13:52
0

陕西省第七届道德模范孙爱兰,虽已81岁高龄,但依旧热爱生活,每天写作、学习、帮助队友,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力诠释生命的价值。从工作到退休,孙爱兰孝敬老人、抚养弃婴、帮扶残疾人,几十年来,她一直用自己的善行播撒着爱的芬芳。

1671ea662383c9f97f8a382da054d2c

“老姑娘们,来活儿了!”孙爱兰在微信群里给大家发送通知,

看到消息的群队员开心不已。原来,在刚刚过去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孙爱兰和她的团队——靖边县残疾人艺术团体,为一家企业设计了一套剪纸作品,孙爱兰负责大样设计,她的队员负责裁剪,配合默契的小团队,高效有序地又完成了一单“生意”。

fe50213406569c243734b4adc63daf1

孙爱兰是靖边县张家畔镇的一名普通居民,曾经从事过裁缝、厨师、砖瓦工等行业。2019年,她为了帮助肢体残疾的女性搭建一个自主创业平台,在靖边县残联的支持下,成立了“靖边县残疾人艺术团体”,这些女性大多家庭生活困难,没有劳动能力,但都生了一对“巧手手”。剪纸、刺绣、柳编、挂坠……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根银针、一条红线,大家在这个新平台各显身手,让传统艺术在传承中“活”了起来。在孙爱兰的带领下,十几种精美的手工艺品被摆放在靖边县各大景区进行展销,这些曾经没有任何收入的特殊群体,如今也能够自食其力。

3636719f319cf38b021c7dafac1093c

adbaf24b36a49f66b11bddd00dae476

说起孙爱兰的热心肠,有几件事不得不提。1980年的一天,孙爱兰在家中听到外面有孩子“嗷嗷”的哭声,闻声寻去,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怀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站在她家门口。妇女说婴儿是她在路边捡来的,自己家里穷,收养不起,希望孙爱兰能够留下抚养。孙爱兰看着可怜无助的孩子,心疼得直流眼泪,只好抱回家里。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当时她已有三个儿子,生活本就困难,亲戚朋友都劝说把孩子送走,但善良固执的她毅然决定留下这个可怜的小生命,有她一口吃的就绝不饿着孩子,孩子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健康成长。几个月后,当初送来孩子的妇女再次来到孙爱兰家,说她其实是孩子的亲外婆,想要领回孩子,孙爱兰十分震惊,心里五味杂陈。原来孩子外婆知道孙爱兰是个好人,便故意对孙爱兰撒了谎。虽然内心有万般不舍,孙爱兰还是忍痛将孩子交给了她的外婆。

1984年7月,孙爱兰在回家途中,路过水渠时发现了一名弃婴,没有丝毫犹豫,她将孩子抱回了家中,并为孩子取名“飞来燕”。经过前一次的经历,她一直在寻找孩子的家人。终于在两年后,孙爱兰打听到孩子的亲生父母是吴起人,便背起孩子、拿上干粮,踏上了漫长的寻亲之路。路途遥远,运气好的时候,孙爱兰还可以拦到顺路的马车捎她一段,但大多时候,她只能依靠双腿步行赶路。途中,从中山涧到长城有一条20多米宽的无桥河,孙爱兰不知水深浅,背着孩子、光着脚,一脚深一脚浅地艰难过河,河水湍急时,孙爱兰担心孩子掉在水里,只能紧紧托好孩子,一边唱道“爬一道山来,下一道梁,为给飞燕找家找的我好心慌”来缓解紧张情绪。到了吴起后,经过多番打听,孙爱兰终于为孩子找到她的父母。孩子的父母见到孩子,后悔不已,流泪不止,握着孙爱兰的手久久不肯松开,不停表达着对孙爱兰的感激之情。

孙爱兰收留弃婴视如己出的事情人尽皆知。1985年6月12日,又有人将一名女婴悄悄放在她家门口,尽管当时生活贫苦,她还是留下了这个孩子,并且一直将她养大成人。孙爱兰给孩子起名为“添甜”,她说:“这孩子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甜,我也希望孩子从此的生活都是甜的。”她确实做到了,添甜自从来到家里,就成了宠儿,吃的穿的用的从来都是家中最好的。添甜也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如今,已结婚生子,生活幸福甜蜜。

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就是孙爱兰的生活常态。特殊教育学校的盲聋哑儿童、患病孤儿、养老院困难老人……从物质到精神,从无形到有形,孙爱兰总会竭尽所能去帮助,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大爱无边、无私奉献、孝老爱亲的美德,用真心感动着身边的人,用热心温暖着身边的人。她也因此先后获得“靖边县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第九届“榆林好人”等荣誉称号。

记者 崔瑞妮

本文来源:榆林传媒中心-榆林网编辑:王丹

微信阅读

手机阅读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