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榆林网!
榆林传媒中心主办
<
>

励精图治启新程——绥德县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发布日期:2023-03-05 09:10
0

红薯喜获丰收创新基层治理 刘涛 摄家门口实现就业 刘涛 摄多彩社团活动优化营商环境 刘涛 摄

新的春天,新的征程,新的出发。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绥德县将聚焦全年目标、项目建设、文化旅游、基层基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气象、新作为奋力谱写绥德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稳增长优环境,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1月31日,绥德县2023年一季度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该县产业创新园区举行,长庆绥德天然气处理厂、苏陕协作就业帮扶标准化厂房、张家圪崂至贺家园则四级公路改造、郝家桥流域生态修复、永乐大道提升改造等8个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

项目为王,实干为先。今年,绥德县将狠抓项目建设,全年实施重点项目62个,完成年度投资25亿元以上。大抓招商引资,紧扣8条产业链,推行精准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乡贤招商,实行招商项目“一对一”全周期服务,力争引进1个1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集中签约不少于2批次,实现到位资金17亿元以上。用足用好各级各类财政资金、专项债券、开发性金融等政策工具,年度争资争项增幅突破10%。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行政审批剩余划转事项移交力度,加快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用好“办不成事”窗口,全面推行首问负责、一次告知、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实现“绥时办”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

同时,稳住实体经济,全年培育“五上”企业5户以上,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6%。有序推进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快长庆油田第二采气厂天然气处理厂建设,启动亚鑫LNG项目建设。加快培育社区团购、直播推介、同城送货等新型购销模式。加快发展网红经济、夜间经济,打造南关特色餐饮美食街区。健全完善县域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规划建设榆林南部区域商品集散中心。推动工艺石雕、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投产运营,加快网络货运数字产业服务中心、汽贸仓储物流集散中心一期等项目建设,持续发挥产业创新园区的经济引擎作用。

抓巩衔促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3月1日,榆林镇北台酒业有限公司来到薛家河镇集中采购百吨高粱,并在周家桥村挂牌成立优质高粱生产基地,这让当地农民欢欣鼓舞。

2023年,绥德县将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深化邗绥协作、定点帮扶和“万企兴万村”成效。在产业振兴方面,推广旱作节水农业2万亩,改造高标准农田1.3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4万吨左右。优化提升“4+X”产业布局,提质增效山地苹果、沙地红薯、红枣等产业18万亩,推广种植杂粮10万亩,培育千头养牛场2个、万头养猪场5个,农业总产值达到37亿元以上。强化品种、品质、品牌创建意识,拓展应用26个农业品牌。

在人才振兴方面,举办乡村振兴实用专业技术人才轮训班,实施订单式、个性化、精准化技能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150人;加大农村教育、医疗等领域专业人才招聘力度,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乡镇医生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在文化振兴方面,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积极创建文化示范村。在生态振兴方面,支持各镇村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打造生态振兴示范村2个、森林村庄6个,绿化重点村100个,启动郝家桥流域生态修复项目。在组织振兴方面,持续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落实激励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措施,为全县100个示范村配备第一副书记或副主任,开展优秀驻村干部评选,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此外,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个十百”示范工程创建,支持张家砭镇和名州镇建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持续打造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推动郝家桥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楷模。深入推进厕所、污水、垃圾处理“三大革命”,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2个,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3400座、污水处理站2处,力争创成省级农村污水处理试点县。重点改造提升农村通组道路11条、农村公路260公里,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抓提升塑品牌,不断深化文旅融合

春节期间,逛庙会、看花灯、滑冰雪、品美食等各种游乐活动有序恢复,绥德县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0.25亿元,为复苏该县文化旅游市场带来强劲生命力。

2023年,绥德县将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五年行动,启动合龙山4A级景区创建,实施绥德古城保护改造和沿黄旅游带建设工程,完成扶苏文化苑布展,谋划落地旅游酒店项目;开展成熟景区运营和增值服务,不断拓展7个A级景区业态,打造网红打卡地,全力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启动抗大旧址恢复保护及纪念馆项目,完成革命纪念馆布展并对外开放,策划开发一批红色教育精品课程,推陈出新一批情景式红色主题体验项目和沉浸体验式特色民宿,稳步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统筹推进“红色+”旅游新业态,打造以郝家桥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示范村。全年接待游客力争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9亿元以上。

同时,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全力支持文艺精品创作,举办陕北民歌赛、陕北秧歌培训等活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惠民演出不少于128场次,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效能建设。加快公共文化场馆提质升级,推进满堂川镇、田庄镇文化图书馆分馆建设,扎实做好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迎验工作,推动革命纪念馆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激发非遗传承活力,建立与非遗名录保护机制相匹配的数字化保护机制。拓展非遗传承路径,公布一批县级传习所,定期举办石雕、剪纸等传承培训,扎实开展非遗“四进”宣传活动,做好中省市三级非遗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巩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成果。

惠民生强保障,稳步提升幸福指数

民生乃国之根本,关乎千家万户。2023年,绥德县将落实税收优惠、技能提升、小额贷款等就业创业政策,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基地、标准化创业中心作用,重点保障高校毕业生、搬迁群众、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创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400人以上。在教育领域,新增学位2250个,加快推进校长职级制管理改革,补充、建强现有教师队伍,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10%。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持续开展校外培训专项治理,巩固“双高双普”创建成果和“双减”政策成效。在医疗领域,强化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和绩效考核,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范17所卫生院、228个村卫生室诊疗服务。全面推进60岁以上老年人群和易感人群疫苗接种工作,做好住院救治、重症抢救、医疗资源储备等工作。强化基本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和安全运行,优化县镇村三级医保经办服务网络。在社会保障领域,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统筹推进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社区服务等工作,扩大“五保户”集中供养率,积极培育公建民营、医养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等养老机构。

今年,绥德县将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全面推行“县管校聘”制度改革;二是实质启动大理河分洪洞工程;三是改造老旧小区24个;四是新建口袋公园3个;五是开放城东新区图书馆;六是推行智慧停车管理;七是新建十里铺新农村和刘家湾村供水管网;八是打造4个零工市场;九是创建物业管理示范小区5个;十是为户籍人口购买“两元民生保险”。

记者 耿永飞 通讯员 刘涛(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本文来源:榆林日报编辑:李小龙

微信阅读

手机阅读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