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榆林网!
榆林传媒中心主办
<
>

麟州大地谱华章——神木市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日期:2023-03-03 09:05
0

 

生态持续向好 

 

兰炭产业园 崔亚军 摄 

 

先进医疗救援 崔亚军 摄 

 

社区工厂 宋艳霞 摄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022年,神木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稳居西部第一、全国百强县第一方阵,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1.47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950.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25亿元,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3749元、20304元……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数字,是神木把握机遇、拼搏实干的成果。该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稳产能、保供应,抓项目、增动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成效。

1、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经济发展质效并进

2022年,神木市将“稳”与“进”聚焦聚力于高质量发展上,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项目投资支撑有力。

经济质效稳步提升。该市筑牢工业经济底盘,全年核增煤炭产能1760万吨,生产原煤3.26亿吨,圆满完成国家能源保供任务。争取光伏指标250兆瓦,12个新能源项目备案核准。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八增三降”,产销率达98.3%。持续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全面落实惠企政策,减免税费3.44亿元、留抵退税15.19亿元,兑现奖补资金5.67亿元。推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四新”举措,“一网通办”网上可办率达93.4%,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444户。

产业升级转型稳步推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户,金泰氯碱60万吨高性能树脂项目基本建成,北元募投、聚酰亚胺、龙华尿素、神信新材料一期开工建设,榆能杨伙盘电厂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古城西大街鸣锣开市,石峁遗址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获批,杨家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展示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尔林兔大草原成为网红IP,兴文书院正式落成,海螺湾步行街成为文旅新地标,全年接待游客达2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亿元。

项目是硬支撑。该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修订完善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重大项目“领导包抓、专班推进、联审联批、跟踪管理”四项制度,财政、企业投资项目分别完成92.28亿元、358.29亿元,省级和榆林市级重点项目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项目开复工率、投资完成额均居榆林市首位。

2、城市品质加快提升

宜居魅力日益彰显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品质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的名片。

2022年,神木市始终把“让发展更有温度,让生活更有温情,让群众更有获得感”作为执政为民的不懈追求,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强化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宜居魅力日益彰显。

城市空间有效拓展。国土“三调”和“三区三线”划定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建设用地4.48万亩,居榆林市首位,打牢了城市未来发展基础。

城市治理持续加强。扎实开展“加速提质升级·打造精致神木”三年行动,依法拆除违建6.5万平方米,治理裸露土地8.2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5万平方米,香山路棚户区回迁安置房开工,24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

城市内涵更加丰富。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下茬整治6个农贸市场,完成窟野河河堤10公里提级改造,古城南北城墙发掘取得实质性进展,档案馆建成投用,图书馆、文化馆分馆达66个。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深入实施城市畅通年攻坚行动,打通9条断头路,滨河路南段、兴神路、西沙街改造提升工程全部完工,环西快速干道、人民路大桥项目开工建设,集中供热三期工程完工,大锦高速土地预审获批,大石路路基建成,东过境线正式通车,冯红铁路全面复工,通用机场取证投用。

一个个老旧小区破茧蝶变,一条条背街小巷华丽变身……城市的发展更新,提升了城市品质,改善了民生福祉,体现了城市温度。

3、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过去一年,神木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突出抓好产业扶持、生态治理、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建设全面推开,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在农业基础方面,建成高标准农田2.8万亩,完成坡改梯1.87万亩,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2.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8万吨,实现十二连丰。整村推进肉羊、肉牛示范等项目,农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成功入选全省首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和底气。2022年,该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生态空间绿化美化,积极发展林草产业,推进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8天,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4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国家“无废城市”和水土保持示范市创建全面启动,红碱淖湿地湖心岛生境修复与遗鸥种群保护入选首批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成拦沙坝100座,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3平方公里,营造林草22.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2500万株,成活率达90%。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安排财政资金1.86亿元,落实企业帮扶资金4322万元,实施项目203个,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8073元,高于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启动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新建和维修饮水安全工程314处,改造农村公路106公里,大柳塔、锦界、孙家岔、店塔上榜西部十强镇,沙峁镇菜园沟村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大保当镇新华村、锦界镇黄土庙村、万镇镇西豆峪村入选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西沟街道四卜树村确定为全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

4、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民之所需,力之所至。神木市全力以赴办好民生实事,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让民生福祉既有“温度”又有“质感”。

2022年,该市十件民生实事交出亮眼“成绩单”:新增学前段学位500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室全部安装护眼灯;完成55公里自来水老旧管网改造;开通铧山至滨河新区、店塔至滨河新区公交线路,新增新能源公交车24台;建成投用阴山路等1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自来水公司家属楼等14个小区不动产登记遗留问题彻底解决;新建停车场20个,增加停车位3400个;改造完成城区旱厕2600个;锦界镇卫生院提标改造项目完成扩建土地征收;工人文化宫及新华书店完成前期工作。

同时,该市在民生事业上投入更多真金白银,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建设加速推进,惠民政策红利密集释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在就业方面,发放稳岗补贴3902万元,新增城镇就业4178人,实施校建项目24个,新增学位3600个,挂牌成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市医院入选“千县工程”,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新冠病毒感染治疗中心建成,医共体远程心电诊断中心投用,设立异地就医转诊备案热线,市镇村三级医保经办服务实现全覆盖。在养老服务方面,改造提升社会福利院、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各类养老机构61个。在社会治理方面,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常态化、社会治安百日整治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9.16%。

2022年,日臻完善的文体基础设施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彰显着神木文体事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精彩纷呈的文体赛事,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记者 宋艳霞(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本文来源:榆林日报编辑:郝莉娜

微信阅读

手机阅读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