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榆林网!
榆林传媒中心主办
<
>

共同绘制中国式现代化榆林图景 奋力谱写榆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3-02-03 09:21
0

 

迎来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成功召开市第五次党代会 

圆满举办省十七运 

平稳度过了感染高峰期、重症高峰期、救治高峰期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3.6亿元、增长5.6%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7%  

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榆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和“一难两难多难”“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挑战,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聚焦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1、着力稳定经济增长

● 出台稳经济45条、中小企业纾困帮扶31条等一揽子措施,新增减税降费146.7亿元,按季兑现助企纾困、招商引资等市级奖补资金8.5亿元。

全年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5.8亿吨、1108万吨、220亿立方米,发电量1488亿度。

● 11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66个省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240个市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达10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

投放1亿元消费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

2、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 总投资800亿元的神信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工建设,陕煤180万吨乙二醇、国能5万吨PGA、延长50万吨煤基乙醇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

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科创新城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建成投运,秦创原榆林“副中心”投用。

●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增长90%以上。

围绕八大主攻方向和19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出台产业类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 全年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944.4亿元、增长12%。

3、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动态帮扶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7034户17883人。

● 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增加有效降水2亿吨,新建旱作节水农田48万亩,粮食总产252.5万吨,粮食产量增幅居全省第一。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2%。

● 自下而上完成4个省级、24个市级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组织204户企业一对一包抓薄弱村。

● 全国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研讨班和全省乡村建设现场会在榆林召开。

9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建成20个生态振兴示范村。

● 全年向南六县及横山、定边、靖边下达市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73.1亿元。

4、下茬立势开展城市更新

大力实施10大类43个城市更新项目,建成“四馆两中心”、西沙7万吨水厂、东城墙外生态公园等一批公用事业项目,改造老旧小区96个。

● 全面推开榆林古城保护开发和文化路西棚改,建成开放凌霄广场,顺利打通兴中路、新三路、肤施南路等断头路。

深入推进城市净化、绿化、美化,更新改造城区道路隔离护栏,把城市按照客厅来打造,实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5、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 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兑现。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68万人。

● 高考一本上线率达38.5%,创二十年来最好成绩。

城镇基本医疗参保率达95%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为10.8万户困难群众提供平价煤、送上米面油。

● 坚定实施防止二次沙化和国土绿化五年行动,完成营造林及种草面积110万亩。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达标,优良天数达到320天,PM2.5平均浓度值全省第一,16个国控断面水质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6、全力以赴防范风险

● 紧盯17个重点领域风险,定期研判、分类施策,抓早抓小、防患未然。

抽调5万多人开展14个领域安全大核查,核查问题隐患26.5万个、整改24.7万个。

● 一体推进中办督查、中央和省委生态环保督察、黄河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

社会治安满意率9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三个年”活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数字经济、开放型经济,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更好支撑陕西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榆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 聚力提质增量 实现经济稳中向好

◆ 聚力深化改革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 聚力强农兴农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 聚力提升能级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 聚力共建共享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 聚力绿色低碳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

◆ 聚力筑牢底线 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大兴学习之风

● 勇于担当作为

● 坚持依法行政

● 提升行政效能

● 恪守清廉底线

1、聚力提质增量 实现经济稳中向好

稳住工业经济。着力增煤、稳油、扩气、强电、优化工,坚决扛起能源保供责任。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400万千瓦。全年煤炭产量突破6亿吨,原油、天然气、发电量分别达到1100万吨、240亿立方米、1600亿千瓦时。

稳住民营经济。400万元以下政府采购工程向中小企业预留。支持民企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建设。选聘9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民企工作。统筹40亿元财政性资金和10亿元住房公积金存款。

激活消费市场。聚焦消费旺季和节庆节点开展主题营销促销活动,办好清爽榆林、冰雪塞北等旅游活动。继续发放电子消费券,尽快释放消费活力。建立覆盖市县镇村的四级电商平台。大力培育养老、育幼、家政、运动等服务消费。

壮大县域经济。持续做大总量,推动榆神府转型发展、定靖横突破发展、南六县绿色发展。坚持产业联动带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领域补短补弱三条途径,缩小南北差距。榆阳、横山、榆林高新区和科创新城重点发展城市经济、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和氢能产业;神木、府谷和榆林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端化工、装备制造、镁铝下游和节能环保产业;定边、靖边重点发展油气综合利用、新能源和现代农业;南六县重点发展全域旅游、特色农业及农产品、中药材深加工产业。

促进转型发展。紧盯八大主攻方向和19条重点产业链。聚焦四个重点:一是全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二是全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三是全力打造羊毛轻纺工业。四是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2、聚力深化改革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打造“办事不求人”的社会环境。全面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在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清单事项100%网上可办、居民个人高频事项90%可网办或就近办。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办事由“找市长”向“找市场”转变,组建企业法律服务团,开展无偿“法治体检”,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包容审慎监管,城市信用综合指数排名保持在全国前50位,出口退税办理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年内开放榆林航空口岸。

打通营商环境痛点堵点难点。加快土地、林地报批,将土地组件时限和审查上报时限压缩至10个工作日内,市县两级林地审查上报时限压缩至12个工作日内。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最多90天”。压缩财政评审时限,重大项目不超30个工作日,200万元以下的服务类项目不再纳入财政评审范围。小微企业全过程办电时间压缩至12个工作日以内。整治“科长现象”。

打造最佳招商引资洼地。年内各县市区至少招引落地1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承担招商任务的市级部门至少招引落地1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榆林高新区、榆林经开区至少招引落地5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

3、聚力强农兴农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守住底线任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大病集中救治率、“四类慢病”患者签约服务率均达到100%。分别向佳县、清涧、子洲3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市级衔接资金。

推动五大振兴。实施旱作节水农田60万亩,全年粮播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50亿斤左右。全力打造羊子、马铃薯、山地苹果、大漠蔬菜4条百亿级,小杂粮、中药材、肉牛、生猪、红枣5条十亿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人,打造生态振兴示范村20个、森林村庄100个。

建设和美乡村。完成151个巩固提升示范村、85个新启动创建示范村规划编制。年内实施通自然村硬化道路900公里,完成10万人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改造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575户。新建卫生厕所3.28万座,完成9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打造53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乡镇。全面启动乡村振兴“个十百”示范创建工程,建设示范镇35个、示范村236个。

4、聚力提升能级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持续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区域交运中心,年内开工建设延榆鄂高铁,年内开工建设神瓦铁路。开工建设大锦高速、榆林南绕城高速。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建立金融超市,力争年内陕能股份、德林荣泽上市。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升级改造二街、夫子庙等商业基础设施。每季度举办一次国家级、国际级赛事,办好陕西省首届冰雪运动会。打造区域科创中心,年内培育引进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9个。

坚持在推进城市更新上下苦功夫。新启动70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建设科创一路与富康路连接段、肤施路东延段,实施老城区供水加压、科创新城供水工程等市政项目,新建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一批口袋公园、街心公园。

加快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神木、靖边、绥德为副中心,长城沿线城镇轴、无定河沿线城镇轴为支撑的“一核三副、两轴多点”高质量城镇发展格局。以奖代补支持国家级特色小镇和省级示范镇、重点镇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工业强镇、旅游名镇、商贸重镇、特色小镇。

建设数字城市。年内开工建设智慧交管项目,建成榆林数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开展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拓展打造智慧养老、智慧医院、智慧商圈等应用场景。

5、聚力共建共享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以上。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成校建项目77个,新增学位7000个以上。全面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面启动榆林学院新校区建设,支持办好百年校庆活动。规划建设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

扎实推进卫生事业。形成医疗卫生发展“1+4”政策体系。启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成市三院主体工程,年内建成市中医医院。

织牢社会保障网络。年内建成69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和一批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市军人光荣院、社会福利院。

6、聚力绿色低碳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

抓好问题整改。开展兰炭金属镁行业“一企一策”整改升级三年行动。开工建设5个以上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防止二次沙化。深入推进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中心城区建设100公里 城市绿环。持续开展“人工+飞播”造林,完成营造林132万亩。

实施全域治水。确保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7.5%以上。开工建设王屹堵水库至靖边引水工程、蒋家窑则水库。加快东线引黄工程建设,构建“榆林水网”。

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做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年底前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城市建成区实现散煤清零。持续开展裸露土地整治专项行动。

7、聚力筑牢底线 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防范疫情传播风险。持续加强全人群免疫接种,特别是60岁以上和80岁以上老年人加强针接种。突出抓好农村地区、患基础性疾病群体、老人儿童的防控工作。

防范安全生产风险。安排市本级安全生产专项资金5亿元。推行大中型煤矿分类托管60万吨以下煤矿。在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开办规上企业各类骨干人员培训班。

防范社会稳定风险。开展领导干部坐班接访、干部主动下访。建立投资失败、生活失意、心理失衡、关系失和、精神失常“五失”人员库。坚持供给、需求、监管三端发力稳房价。

本文来源:榆林日报编辑:张倩

微信阅读

手机阅读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