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想起杨家岭的石墩,就是杨家岭大礼堂外面的石墩,那石墩根植在我内心的深处。
三十多年前,我经常一人在这石墩处看书学习。这里平时游人不多,下午更是寂静。静得只剩下蓝蓝的天空和从树叶间筛下来的阳光,阳光洒在石墩上,轻柔而舒坦,树叶摇下一片片绿荫,阳光和绿荫交织出一种宁静的气场,将浮躁与世俗阻隔在外。这里既是中共七大会场,又是杨家岭文艺座谈会旧址,置身此处学习,身心与知识容易交融到水乳的状态。时久日长,内心的宁静之气与文化之气就容易升腾成一种兰花之香,就潜入到我的精神里、灵魂里。
此后,我曾两次去过此地,皆因团队行动,没有在此作过多的停留。当年,我坐在这石墩上学习,对文艺也好文学也罢如何服务人民理解不深,如何表达真善美更是知之肤浅。后来,不少友人同学只要提起杨家岭,我就想起大学时在这里独自学习的场景,做梦有时还梦到这里的石墩,梦醒后,我常常犹如置身现场,久久不舍离去。
我业余从事文学创作三十多年了,正是杨家岭石墩情结,正是延安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指引,我以此为遵循,搞文学,为人民,我感觉我个人越来越理解了“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我才有了属于我的收获。
我走得再远,是这里的石墩托起的。石墩今天并不冷清,她的双眼一直在看望着我们呢!她白天黑夜在牵挂着我们呢!她睁大眼睛在端详着我们呢:你们一个个心里究竟在想着什么,行动上究竟在做着什么啊!
我嘴里喃喃地说:杨家岭石墩,我的文学母亲!
王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