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榆林网!
榆林传媒中心主办
<
>

记忆中的周家硷

发布日期:2022-01-14 09:41
0

周家硷镇位于子洲县城西30公里处,大理河畔旁,青银高速公路、307国道、太中银铁路横穿而过。巍巍龙岗山寨,层层梯田的花果山,日夜奔流不息的大理河水,夜色撩人的月宫古寨,都是古镇美景。长长的古街道,远望犹如卧龙酣睡。周家硷镇自古就是人杰地灵、商家云集的地方。在我童年记忆中的周家硷镇就是一座“大城市”,这里有繁华的街市、悠久的文化,更有令人无限回味的乡愁味道。

周家硷镇街道中间桥沟村的一条河流自北向南流出,把街道分成了前后街,中间修桥一座连接了前后街道。前街背靠花果山是营盘村,后街座落龙岗寨脚下是赵场村。街道中间桥上东南角的圪公式里建有一戏台,戏台不远处建有一娘娘庙。这个戏台是周家硷镇唱戏、演文艺的地方。桥的中间比较宽阔,常常是正月闹秧歌最热闹的地方,前后街的村民早早就坐在门市的垴畔上等待秧歌队的到来。据《周家硷周氏家谱》记载:前街有老爷庙,中街桥上有玉皇阁,后街有八角楼。老爷庙东有匾一方,曰“秦晋通都”,街道上自东向西三楼骑街,商客往来,好不气派。可惜后期街道建设时三楼全部被毁。近闻,走出周家硷镇的老一辈们想恢复三楼骑街的景象,甚是欣慰,真诚期待再现三楼骑街的壮景。

清末时期,周家硷镇属绥德县,是当时绥德县四大名镇之一。仅民国年间,周家硷镇的字号店铺就有40多家,中街的“复太昌”大药铺,后街头的“毛毛匠”都久负盛名。“巨元成”百货,更是在周家硷镇、绥德、天津等开了5个字号。足见当时周家硷镇街市之繁华,往来商人之众多。

周家硷镇每年都有四次大集会,来自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及延安、清涧、横山、米脂等周边市县区的商人提前来到街道上搞商贸和牲口交易。三月十四至十六为“三月会”,俗称“种子会”;七月十四至十六为“七月会”,俗称为“瓜果会”;十月十四至十六是“十月会”,又称“粮食会”;十二月十四至十六为“腊月会”,俗称为“过年会”。

镇上逢四、九为集日。记忆中远近的亲戚都来赶集,门口水渠上的大柳树拴满了牲口,家门口整整齐齐停的都是自行车。逢集日,我家也就热闹了,母亲也知道遇集人多,自家又住在川畔边上,就早早煮上一锅玉米或熬上一锅米汤。亲戚们赶集累了就来我们家歇歇脚,吃点东西、喝口水。

而周家硷镇成为热闹非凡、崇文重武的革命红色古镇由来已久。清朝康熙十四(1675)年,周阿四就在周家硷镇聚义造反,同治年间曾是回民军队集结之地。而在同治十一(1872)年,周家硷镇就在本镇文昌庙旧址开始办学。周家硷镇高小很早就建立了共产党支部,成为陕北革命早期活动地带之一。

小时候后街头的周家硷镇完小建设得很是漂亮,特别是那座西式校门,特别引人注目。周家硷镇的最大建筑群应该算是周硷中学了,背靠龙岗寨,面对大理河,307国道门前过,陕北特色的窑洞排列有序,校园环境优美,算是周家硷的“风水宝地”。周家硷镇自古以来人才济济,这和周家硷镇完小的悠久历史及周家硷中学的深厚文化底蕴有很大关系。

周家硷镇的特色小吃馃馅久负盛名。因为在古时候这种食物是祭祀用品,所以也叫果献。馃馅用面粉、植物油、枣泥或五仁制作而成,是本地人心目中的美食,更是男女定亲必备物品。馃馅是男方送给女方的,送多送少,直接能说明男方家底和处事是否殷实大方。

记得小时候,周家硷镇街道两旁卖馃馅的都是用土炉烧烤,整条街道都是馃馅的香味。特别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烤些馃馅月饼之类的,期盼一年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此时,馃馅店更是加班加点,一到夜晚,周家硷镇街道火光通红、香味浓浓。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如今我们只能从老一辈人的闲谈中和史书的记载里了解周家硷镇的往事,去想象古镇曾经的辉煌。可喜的是,现在有一批周家硷镇走出去的乡亲们,不忘家乡,修葺了古街道,恢复了周家硷镇完小的西式校门,粉刷了老戏台,保护了文屏书案。特别是修建的“马文瑞纪念馆”和“周家硷百年记忆展览馆”收藏了周家硷镇早期革命文物和旧时代日常生活用品,这是留给后人最好的礼物。走在展馆中,看着一件件展品、一幅幅老照片,真让人思绪万千,更让曾经生活在这片热土的人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家乡。

“西南胜地,秦晋通都”,这也许是对周家硷镇最好的概括。在黄河流域中,周家硷古镇只是一颗小小的明珠,但是他诉说着驼铃声声过境时的浩荡,红色革命在这片土地的蔓延,改革开放后小镇的繁华也是红极一时,离家再久也不会忘记那条老街的热闹,大理河畔生死台前的誓言。真诚希望周家硷镇在以后的日子里蒸蒸日上,再现古镇辉煌。

万伟

本文来源:榆林日报编辑:李小龙

微信阅读

手机阅读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