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榆林网!
榆林传媒中心主办
<
>

听众变主讲 主讲成主角——绥德县通过党课角色“换位”助力发展“换挡”

发布日期:2022-01-14 09:26
0

以开会代替组织生活、以支部书记或者组织者“独角戏”的方式讲党课、以“满堂灌”的形式就学习抓学习……在基层的一些党组织中,组织生活在内容、参与度、组织形式和质量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弊端,导致党员被动应付参加,效果大打折扣。

2020年以来,绥德县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案例和“微党课”作品评选活动,让普通党员充分参与进来,增强了党员干部“会想、会干、会讲、会写”的能力,提升了主题党日活动和党课的实效性与吸引力。

1、普通党员走上讲台

——变“用耳听”为“用心讲”

绥德县在“微党课”和主题党日案例评选活动中,立足于“讲”这一基本形式,让各级党组织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鼓励普通党员走上讲台,担任主讲人,形成“人人当老师、个个做学员、相互为听众”的教学模式,实现党课教育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评选活动经各党(工)委初评和推荐,再由专家评审团选取10部“微党课”作品和10个主题党日案例进入决赛。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势政策任务、党史党规党纪,法律法规、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党员自身的思想火花学习心得等为内容,运用小的事例或实践体验,讲授典型感人事迹和肩负的责任使命。

绥德县委组织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由机关党员周阿咪担任主讲人,聚集全国脱贫楷模村郝家桥,拍摄了《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微党课”作品,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家“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为民情怀,倡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调查研究,结合群众所需所盼,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中角镇党委选送的《关爱老人、粽情端午》主题党日案例,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追忆红色故事、防电信诈骗宣传、向留守老人送粽子为主要内容,现场主讲人马羽深入浅出地从活动酝酿、计划和方案制定、步骤实施等进行讲述,赢得现场观众的共鸣与掌声。

2、身边先进来到人前

——变“听故事”为“见行动”

“党是骨头,人民是肉,骨肉连心,人民不满意的事不做,党反对的事不做,活着一天为人民服务一天。”这是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雷进升面对镜头说出的心里话。

2021年“七一”前夕,绥德县委组织部和县融媒体中心对话7名新中国成立前加入党组织的老党员,联合推出系列微视频。雷进升“上刀山、下火海、绝不后退”的诺言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交纳特殊党费800元;2020年为抗击新冠疫情交纳特殊党费3400元的先进事迹一经报道,新媒体平台点击量达到70多万人次。

“对党的承诺,一旦许下就要践行一生。”绥德县薛家河镇组织委员蒲静伟说,老党员雷进升的话语和行动让人备受感动、深受教育。绥德汉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讲劳模典型系列党课,评岗位尖子;绿源流动党支部将讲党课和兴产业有效结合起来,在田间地头讲党课;绥德一中党支部定期在思政课实训基地为学生上党课,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去年以来,绥德县委组织部结合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通过“微宣讲”“微党课”“微视频”等方式,举办主题党日案例和“微党课”作品评选活动。目前,已经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1558场次,主题党日活动1216次。

3、群众冷暖作为导向

——变“被动做”为“主动干”

“是乡政府吗?我是田家沟村民,疫情不敢出门,我家里的米和面吃完了,能帮我买一下不?”“好的,请留下你的姓名和联系方式,需要多少斤?什么牌子的?”

田庄镇“有事拨”接线员刚放下电话,铃声再次响起。“我家养的鸡下的鸡蛋,你们平台能帮忙代销吗?”“可以,请提供下你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这次求援的是田家沟村村民张波,疫情期间鸡蛋卖不出去,让他发了愁,服务平台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在公众号发布些消息,不到一个星期时间,滞销的鸡蛋全部卖完。该镇党委将常态化推进为民服务机制作为创新课题,创建了“有事拨”便民服务平台,已为群众办理了300多件急难事项,成为群众满意的“指尖”上的便民服务。

定仙墕镇距离县城30多公里,山大沟深,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留守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成为难题。为此,该镇党委倡导下辖的22个村党支部将主题党日活动和代办事结合起来,围绕群众生活中急、难、愁、盼的问题,以聚焦支部和党员双述双评双承诺完成全程代理和分级承办、聚焦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完成代买代卖和帮送帮干、聚焦政策咨询和公益服务完成暖心慰问和真情帮扶、聚焦民情诉求完成矛盾排查和协助化解、聚焦外流人员服务需求建立微信咨询快办群等“五个聚焦”为抓手,探索建立边远乡镇“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

“再好的形式也是内容的载体,党建创新就是要充分调动各种要素,只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绥德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亚明说。

通讯员 钱建雄 王春波

本文来源:榆林日报编辑:李小龙

微信阅读

手机阅读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