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光智
2017年,榆林借助“十大战略问题”研究,深化市情认识,推动思想解放,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为通过重大课题研究服务决策、服务发展创造了宝贵经验,也用实践证明精准选题对于开展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借鉴这一经验,榆林在调查研究课题精选上继续进行了有益探索。
文章为时而著
这个“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是“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要节点,是“十四五”时期,也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进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十四五”蓝图,确定了2035年远景目标,陕西省也制定了本省的发展规划,榆林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找准党中央、省委全会精神和重大部署在榆林的创新点、落脚点,才能将高质量发展主题谋新谋实。例如碳达峰、碳中和问题,我国明确了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时限,“十四五”就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榆林提出创建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榆林的一场硬仗,如何把硬仗打成胜仗,首先是碳达峰、碳中和课题研究的一场大考,因此,碳达峰、碳中和就是当前时段调查研究的必选课题。
课题为事而定
“为事而定”就是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回答“针对什么任务来做研究”。
紧扣中心工作精心拟题。围绕市委提出的八个方面问题,即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怎么“抓”、碳达峰碳中和挑战怎么“破”、科技和人才短板怎么“补”、“最具影响力”城市怎么“建”、生态环境底线怎么“守”、农业农村现代化怎么“干”、民生保障水平怎么“提”、统筹发展和安全怎么“办”等重大问题,在深入学习研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讲话基础上,拟出50个备选课题,确定重点课题的基础目录蓝本。
面向社会广泛征题。通过网络走好调查研究的群众路线,向社会公开发布2021年度调研课题有奖征集启事,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调查研究命题,让调研课题聚民智、接地气,共征集到有效命题141个,经过评审筛选整合,纳入年度重点课题目录。
邀请部门协助报题。面向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发出邀请报送调研课题通知,要求部门、单位围绕市委全会工作部署、自身职能和行业改革创新拟题报题,共收集到课题112个,有益补充了前期拟出的备选课题。
报请领导选题命题。将拟题、征题、报题三个渠道来源的课题,采取“合并同类项”“取最大公约数”“扣重点扣难点扣热点”“规范表述”等方式进行二次筛选整合,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进行分类,形成40个备选课题(包含16个重大课题),送市委各常委勾选课题和补充命题。16个重大课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勾选15个,40个备选课题,各常委勾选37题次,新增常委命题4个,高“命中率”体现了课题对市委中心工作的准确把握,体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智慧的相向统一。
成果为转而出
通过精准选题确保成果高质量。课题筛选中的“最大公约数”为整合调查研究资源奠定了基础,碳达峰碳中和、对外开放、养老服务等课题,在各渠道来源上重合率很高,而公务员队伍建设、基层政法工作、重点项目监督等课题,市委领导选题的重合率很高,在市委领导最终审定的目录中,这些课题全部入选。“需求决定生产”,这样精准选题调动了市直部门配合研究机构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保证了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提前对接,让调研成果形成过程走深走实。
通过精准选题聚力推动成果转化。精准选题,在突出年度重点的同时,结合近年调研课题进行梳理归类,建立了调研课题储备库和优秀调研成果库,避免就同一课题重复调研,借助共识基础,对已有调研成果通过内部参阅、决策咨询、代表建议、委员议案多渠道送呈领导,通过各类刊物、媒体刊发宣传,集中各方面力量推动成果转化为工作谋划、政策制度、创新举措。
通过精准选题正确引导公众预期。公开征集课题、邀请部门报题、领导选题命题、招标评标“晒题”,传递了市委的发展主题、中心任务、政策导向等明确信息,也反映了部门、单位的工作重点难点,聚焦了普通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话题,这样的选题过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在精准选题与成果转化之间建立起公众的“舆论监督”“结果期盼”等心理联系,是对全社会关心支持调查研究工作的一次广泛宣传和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