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市委书记杨成林:
推动煤化工向高、终端产品延伸
问:“十三五”期间,神木市在能化发展方面有哪些成就?
答:“十三五”以来,神木市推动煤化工向高端产品、终端产品延伸。加大兰炭清洁化力度,加快甲醇、聚氯乙烯、电石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煤电发展水平,推广煤电多联产等新技术,加快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建成一批千万吨级粉煤综合利用项目。依托煤焦油加氢产业集群,挖掘煤基高端蜡深加工潜力,把产品延伸到石蜡、酚油、溶剂油、润滑油等,壮大煤制烯烃、芳烃链,将产品延伸到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塑料合金等复合材料,提升改进煤焦油—石脑油—芳烃工艺路线,拓展甲醇—芳烃产业链条。补齐煤制乙二醇链,产品延伸到纤维、尼龙、医药染料中间体、生物化工以及汽车、航空航天用碳纤维等化工新材料。依托较为成熟的兰炭、电石及粉煤制氢技术,大力发展氢能产业,促进能化产品与玻璃、陶瓷等产业的上下游协作配套,打造玻璃精深加工基地,发展现代精细陶瓷。利用高端型材挤压、锻造镁合金等技术,积极参与汽车、航空、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分工,前瞻性布局5G应用、柔性显示材料、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非煤产业。
问:在资源转化、产业转型方面,神木市有什么新做法和新经验?
答:神木市委、市政府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立足神木的发展阶段、产业现状、资源禀赋以及区位优势等,提出了“推进一三六,建设新神木”整体工作布局,即紧紧围绕建设“黄河‘几’字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市”这一目标,深入实施“一产革新发展、二产高新发展、三产创新发展”三大战略,统筹推进“强产业、兴文旅、促改革、优生态、厚民生、保稳定”六大工程,实现了工作重心和发展方向向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转变,确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问:“十四五”期间神木市有哪些发展举措和目标?
答: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神木市将抢抓机遇,深入实施“136”发展战略,“实现一个目标、建设三区两家园”的总目标定位,即以建设“黄河‘几’字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为目标,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区、县域治理现代化先行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和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三区两家园”的新蓝图,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攀高峰的勇毅、敢谋新篇的锐气,积极构建产业高端化、生态绿色化、民生优质化、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治理现代化“六化”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府谷县县长田小宁:
创新驱动 多元布局
问:一直以来,府谷县都在着力打造“中国火电第一县”,现在有哪些新进展和突破?
答:去年以来,府谷抓住全市新上煤电项目在府谷布局的机遇,围绕打造千万千瓦级煤电产业基地,坚持做大总量与转型升级并重,变“输煤”为“输电”,全力推动煤电产业集聚发展。接下来,府谷将争取陕北至河南、陕北至浙江两个特高压输电工程,以及配套电源点列入国家规划;做好小火电落后产能淘汰、能耗置换、整合重组,加快构建高效清洁的火电产业集群。
问:“十三五”期间,府谷县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和经验。
答:“十三五”是府谷经受严峻考验、战胜特殊困难、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
稳步提升综合实力。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383亿元增加至583亿元,人均突破23万元,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重新入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0亿元,年均增速稳居全市前列。地方财政收入连续三年突破30亿元,府谷成功退出政府债务预警县行列。
全力推动产业转型。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产业握拳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形成8户高新技术企业、42户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日益增强。企业环保技改成效明显,全年城区优良天数294天,较往年增加30余天;河湖长制全面落实,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用,碛塄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纵深推进重点改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煤电载能工业区挂牌成立。府谷能源投资集团成功组建,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3万多户,外贸进出口总额7300万美元。172个行政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府谷被评为全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示范县。
问:接下来,府谷县将如何补齐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发展水平低这一短板?
答:府谷将立足当前稳增长,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市场主体稳产、消费潜力挖掘,筑牢经济发展基本面,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狠抓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完善。
经济社会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基础上,以精准提高低保覆盖率、实现应保尽保为重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激活,持续巩固煤电产业、民营企业、传统能源的相对优势,统筹做好国资国企、农业农村、园区管理、行政效能等领域改革,赢得新的发展空间,释放新的经济活力。
横山区区长王曼华:
实现“绿色加工” 发展循环经济
问:哪几个词可以概括横山区“十三五”的能化发展情况?
答:我觉得是“技术提升、转型升级、榆横一体、绿色发展”。“十三五”以来,我区紧紧围绕“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立足实际,加快煤矿井田技术提升,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榆横一体化的能化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137.3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42.5亿元;工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5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4.5亿元,年均增长20.53%。
问:“十三五”期间,横山区在能源经济发展中有哪些特点和亮点?
答:“十三五”期间,横山按照技术提升的要求,先后关闭4处落后煤矿,改造7处炮采矿井采煤工艺,全区矿井均实现机械化开采;建成一级标准化煤炭矿井2处、二级标准化矿井2处、三级标准化矿井7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和防抗灾能力明显提高;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目标,建成榆横至山东特高压输变电线路,陕能赵石畔和榆能横山两个煤电一体化项目满负荷运营,全区煤电装机容量达到532万千瓦,建成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348.435兆瓦,全区发电量由“十二五”末的60亿千瓦时,达到“十三五”末的282亿千瓦时,增长了4.7倍;兰石化乙烷制乙烯、赵石畔煤矿、中煤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已在建或即将开工建设,为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依托榆横一体战略,立足榆林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目标,协同榆林高新区、榆横工业园区、科创新城,以煤电产业为主体、新能源为新的增长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配套,积极构建产业突出、集群强大、多元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问:横山区在“十四五”期间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长远发展目标有哪些计划?
答:在碳达峰、碳中和长远目标要求下,绿色发展成为发展的总基调,我们将按照“构建绿色煤炭工业”的目标,用“绿色理念”开采“黑色煤炭”,实现“绿色加工”,发展循环经济。
重点推进“关小开大”提高资源开采效率,推进“公转铁”提升资源运输能力,推进“煤转化一体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改变传统采煤工艺造成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加快推动煤电一体化,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注重资源延伸加工,打造园区生态链,提升亩均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榆横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机遇和横山新区规划建设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力度,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人才引领的理念,全力配合建设科创新城,把横山新区建设为科创新城的服务保障基地。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周文军:
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问:“十三五”期间,榆林高端能化基地的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目前各项工作进展如何?
答:高质量发展实质起步。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确立了煤化工高端化发展“12363”战略,一批填补空白的精细化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2019年,省政府、市政府与中科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创榆林能源革命示范区。
重大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十三五”时期,我们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狠抓重大项目建设,陕投赵石畔电厂、750千伏陕北至关中第二通道、靖边填平补齐等重大项目建成投运。
能源领域改革取得了关键突破。全面推开电力体制改革,5个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项目获得国家批复,组建了电投公司。煤炭资源矿业权清理整顿实质启动,初步形成了规范煤炭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设立了煤炭资源转化引导基金,助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终端化。榆林能化交易中心煤炭上线交易量突破1.4亿吨,“榆林煤”价格指数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问:我市正在携手中科院创建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目前这个示范区的建设情况如何?
答:目前,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已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示范区创建方案已报省政府,即将上报国家能源委员会办公室。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科研大楼主体已经封顶,今年下半年就可入驻。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分院首批本科生和硕士生已于去年秋季入学。中科院榆林中试及示范基地一期已完成场平,并启动基础设施建设。
问: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创建“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的目标,“十四五”规划中有什么新举措?
答:我们将围绕一条主线,实现一个目标,推动三个转变,实施六大工程。一条主线,就是坚持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一个目标,就是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三个转变,就是原料向材料转变、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应用品转变、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转变。
六大工程:一是国家能源保供工程。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石油增储稳产、天然气持续增产,推动煤层气资源规模化开发。二是能源革命示范区创建工程。充分发挥中科院的技术、人才优势,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开展一批颠覆性技术示范,加快推动能源革命。三是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发展工程。高水平推进“12363”战略,打造“煤头化尾”全产业链。四是新能源倍增工程。通过新能源资源配置,撬动装备制造、镁铝深加工、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五是节能减碳工程。制定出台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加快煤化工、火电等碳排放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化改造,依法依规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六是能源体制改革工程。深入开展煤炭矿业权清理整顿,健全煤炭资源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
市能源局副局长邱建国:
安全发展 绿色发展
问:“十三五”期间,榆林煤炭产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取得哪些成效?
答:煤油气产量稳定增加。煤炭产量从2016年的3.6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5.17亿吨,原油产量稳定在1050万吨左右,天然气产量从2016年的160亿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210亿立方米。煤炭产量全省占比稳定在七成以上,油气产量全省占比接近四成,煤油气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保持在60%左右。
“十三五”期间,全市30万吨/年以下煤矿全部关闭退出,列入化解过剩产能关闭退出计划的26处煤矿全部关闭。大海则、巴拉素、郭家滩等一批千万吨级煤矿获得核准,13处煤矿列入国家首批智能化建设示范煤矿。
问:能源局如何做到在不影响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让监管不缺位?
答:主要是坚守安全环保两条底线。
狠抓煤矿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实际控制人履职尽责水平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实现生产矿井全覆盖,采空区大面积悬顶防治积极推进,建成25处平安矿区。相继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集中解决了陕京一线锦界段人口密集高后果区等重大风险隐患,妥善处置了油气开发和管道交叉穿越施工过程中的矛盾纠纷,规范了全市油气勘探开发管理秩序。
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绿色矿山建设、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试点示范稳步推进。“产煤不见煤、存煤不露煤,刮风无黑尘、下雨无黑水”的治理目标基本实现。
问:“十四五”期间,榆林将如何把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答:梳理具备开工条件、具备联合试运转和竣工条件的煤矿,抓住用好产能核增等政策契机,建立督导帮扶机制,做好服务,稳定煤炭生产“基本面”;建立贯彻落实《油气勘探开发管理协调服务实施意见》机制,按照划分的资源区块,做好规划、审批工作,稳定增加油气产量;抓住企业“关键少数”,深化“打非治违”,坚持“分级分类”,以提升企业自治、监管执法、社会监督、信用管理水平为重点,把实现“零死亡”作为最坚定的目标。
同时,积极推进减量置换和有序释放先进产能,做好资源枯竭和“僵尸”矿井有序退出、停工停产矿井整改提升、新建项目实质性开工等工作,加快推进采掘工作面“无人少人”和高危固定岗位无人值守、远程监控。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冯学付: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问: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答:榆林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开发强度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偏”,即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车。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开展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达标规划等重大课题研究,以铁腕治污攻坚为抓手,发挥环保对发展的“倒逼”和“优化”作用,对全市92户高污染兰炭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拆改燃煤锅炉741户,建成运煤专线6条,着力调整产业、能源、运输三大结构。
问:“十三五”时期榆林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哪些成绩与突破?
答:“十三五”期间,我市还研究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等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了铁腕治污攻坚,仅环保型储煤场建设就投入90多亿元。
极大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大气方面,到“十三五”末,榆林中心城区优良天数增加15天,PM2.5改善6.6%,特别是首次进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水环境方面,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和优良比例也首次实现双百,国省控断面优良比例较“十二五”末提高53个百分点。
问:目前,我市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十四五”时期,有什么长远规划?
答:目前,生态环境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还存在“三个不”的问题:一是压力传导不深;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三是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对此,“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重点提升服务发展能力,坚持减污降碳协同,科学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全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全力以赴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提升依法治污能力。发挥执法“利剑”作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强大法律震慑,实现“要我守法”向“我要守法”转变,“要我治污”向“我要治污”转变。
本版图文均由榆林传媒中心评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