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榆林网!
榆林传媒中心主办
<
>

“细挂面”做成“大产业”—— “佳县味道”成“致富之道”

发布日期:2020-12-27 21:54
56

手工挂面是佳县的传统特色产业,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面细如丝、口感绝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佳县从产业规划、发展模式、市场流通、品牌打造、政策体系等方面集中发力,将“细挂面”打造成了“大产业”。目前,全县注册有QS认证的加工企业2户、合作社10户、个体工商户20户、家庭加工户600余户,年产手工挂面6000吨,从业人员近3000人,产值达1.2亿元。

规划引领先行

该县把手工挂面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撑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编制《佳县手工挂面2020—2025五年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手工产业由“农业产业形态向工业化形态”转变,由以家族式为主的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团化经营转变,由分散布局向工业园区集中转变,形成园区化承载、集团化构建、专业化加工、品牌化经营销售的手工挂面产业发展格局。未来五年,该县将在全县范围整合零散加工户600户,新增规模加工户300户,发展规模企业20户,五年内实现产量2万吨,产值达到4亿元。

发展模式创新

该县围绕产业做大、农民增收,创新提出两种发展模式,把农户嵌进产业链,实现放大带贫益贫效应、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手工挂面产业的三个目标。一方面,以建设扶贫农场(工厂)为主抓手,整合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资源和产业扶贫资金,大力推广“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农户(贫困户)”发展模式,统一品牌、生产,切实解决手工挂面产业“小散弱”的问题。另一方面,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产业链,推广“企业+农户(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模式”,创建产业化手工挂面示范基地和加工车间,逐步整合民间小作坊,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紧盯市场需求

坚持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该县鼓励企业及加工户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同时,突出健康营养消费理念,研发了蔬菜、杂粮、蛋奶、红枣、膳食纤维等系列产品,不断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针对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病人等消费群体,开发了月子面、高钙面、高蛋白面、高维生素面等产品,进一步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同时,该县紧紧扭住“产销对接”这个牛鼻子,发挥数字化农村建设的政策优势,建立了集生产、加工、物流、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指导生产、对接市场,实现以销定产、以销促产。

打造“金字招牌”

该县建立了涵盖市场准入、原料配比、加工工艺、等级分类、食品安全、包装定价、成分鉴定等内容的标准化体系,严格执行《手工挂面生产工艺技术规程》,确保产品始终保持最美的“佳县味道”。同时,该县按照“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公众可查”的原则,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和原产地产品保护力度,对上市销售的佳县手工挂面建立“二维码”全程溯源体系,赋予手工挂面“电子生产履历”,实现挂面“身份证”管理。该县积极打造以“东方红”大品牌为主体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将商标所有权向佳县手工挂面协会授权,供从业人员共同使用,相关部门实行动态监管,不合格者一律剔除,实现统一品牌发展壮大,打造佳县手工挂面的“金字招牌”。

强化政策保障

加大科技投入,该县在榆佳经济开发区建立手工挂面研发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科研项目合作关系,不断推动产品、工艺等方面的科技研发升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搭建有效平台,借助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优势,整合县内快递物流服务资源,建设电子商务中心,积极融入阿里巴巴、惠农网等平台,形成电商线上销售集群。同时,利用陕西省银保监局定点帮扶优势,将手工挂面纳入价格指数、质量安全综合保险,给企业和农户吃上“定心丸”。建立激励机制,该县建立产品销售激励机制,对企业收购贫困户、农户挂面产品和进入大型超市销售产品,给予一定补助;对取得QS(SC)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发明专利等证件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支持;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鼓励手工挂面传统工艺传承,推广手工挂面生产技术,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让手工挂面产业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撑。

通讯员李治锋

本文来源:榆林日报编辑:郝莉娜

微信阅读

手机阅读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