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树人 护航成长——市教育局持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品牌
来源: 时间:2024-11-11 14:19:24 编辑:李小龙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近年来,榆林市教育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坚持“三个注重”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品牌,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工作局面,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注重健全机制——加强未成年人养成教育
一墙一处皆教育,浸润无声促成长。10月28日,在榆林市第十八小学开展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中,各班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段特点和认知能力,制定了不同的主题。小小的教室充满了无限魅力,使优美的校园环境与缤纷的班级特色相得益彰。
这是市教育局发挥环境育人的熏陶作用的生动实践。
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点,市教育局全面推广新教育实验,构建纵向协接、横向整合的一体化德育体系,以新教育实验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等“十大行动”为依托,加强未成年人养成教育。
同时修订榆林市普通中小学德育常规要求,按照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的要求,全面规划中小学德育工作,规范立德树人基本要求,推动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注重课堂教学——助力未成年人全面个性发展
市教育局深入推进“课堂革命·榆林实践”,编制“三个课堂”大课程表。在深化“第一课堂”改革中,实施思政课品质提升“七项行动”,广泛开展思政示范课评选、思政校本课程评选、思政课实训基地创建、思政课名师评选、班主任基本功比赛、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课程思政建设等七项活动,着力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感染力和吸引力。
同时,提高“第二课堂”质量。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市教育局将社团活动列入中小学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设体育、艺术、科技等各类社团课程,力争让每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两项艺术特长。
丰富“第三课堂”内容。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建成10个省级研学基地,在全市重点打造23个安全适宜、主题鲜明、体验丰富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广泛开展中小学“传承红色基因”“寻足迹砺心志”等研学活动,增强青少年民族自信和综合素养。
注重关心关爱——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处在一个趋于成熟而又不够完善、不稳定的阶段。市教育局通过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等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指明方向、保驾护航。
在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方面,推进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覆盖配备、全方位履职。在全市推开法治教育进校园“八个一”活动,通过举办一次模拟“小法庭”、举办一期道德大讲堂、举办一次法治教育主题班会、举办一次普法教育专题讲座、办好一期法治手抄报、阅读一本法治教育书籍、参观一次法治教育基地、开展一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不断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此外,推进专门教育工作,建成投用两所专门学校,采取“教育+政法”管理模式,加强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教育矫治工作。
在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市教育局推动城乡所有学校建成心理辅导室、配齐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落实心理健康筛查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中小学“阳光心灵”心理健康大展演活动,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同时,落实加强家校共育助推“双减”落实十条措施,完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服务中心建设,推广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建”行动,开展家校共育“五好”案例评选活动。开通“榆林市网上家长学校”,充分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实现家长培训全覆盖,以现代化手段支撑新型家校协作形式。
此外,市教育还联合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和网络乱象,努力营造文明安全有序的教育生态环境,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记者 杨晓慧 高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