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灌排委核查评估组来陕核查评估凤堰古梯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遗工作

来源:中央厨房 时间:2024-03-24 14:00:47 编辑:

日前,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核查评估组一行到我省汉阴县开展凤堰古梯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遗工作核查评估。

凤堰古梯田灌区有“天上云梯”“大地浮雕”之称,灌区位于汉阴县漩涡镇,距县城24公里,总灌溉面积5.12万亩。

汉阴先民,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水智慧和用水经验,从抱瓮灌溉、桔槔,到筒车、翻车,提水方式渐次运用,从筑堰挡水、修渠引水,再到梯田的保土蓄水,灌溉技术逐步演化,堪称灌溉技术发展史的缩影。

汉阴县水利局正高级工程师李权兵:“梯田灌溉引用河水、泉水和局部小气候形成的雨水,水量充足,渠系发达,自上而下排水流畅,设施完善。凤堰梯田正是利用并延续了这种技术与特点,古梯田的改造利用坡地、增加了土地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耕种方式,在梯田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科学的开垦技术,‘水系一村庄一梯田一森林’这种‘四素同构’的生态模式是稻作梯田的特点。”

凤堰古梯田遗产区位于陕、川、鄂三省交界,气候温润,有大片原始森林。明代开始聚集人口,到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三省边区人口已近七百万。民国《陕西通志稿》记载,乾隆四十七年因流民的大量迁入,“户口较前增至数十倍”。新开垦的山区耕地为人口增长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

汉阴有一句俗谚“秦巴蜀汉的大田大坝,不及凤江的沟沟卡卡”,说的就是凤堰梯田,是当地传统农业形式和重要生活物资来源,农作物产量不亚于平川大坝。当时,凤堰梯田平均亩产已超1000斤,在特定历史时期为缓解人地矛盾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权兵:“凤堰古梯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对凤堰古梯田遗址的挖掘和保护,历代山地农业技术的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举和成就,留住古老乡村的历史记忆;以敬畏的态度审视陕西农业灌溉的多样性,保护和传承前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和提升传统农业灌溉特色,彰显传统农耕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

两天时间,专家核查评估组先后来到汉阴漩涡镇凤堰古梯田云海、东河展厅、堰坪、古塘渠、汉阳镇冉家坝遗址进行了现场踏勘,并根据现场核查和从工程价值、保存状况、管理状况等方面进行遴选打分,完成核查评估报告。

国家灌排委专家组成员、宁夏水利厅水调中心原副主任刘建勇:“灌溉体系非常高效、非常独特,溪、堰、塘、田有机的一个整体,充分地展示了古代先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作为水利工程遗产,凤堰古梯田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典范,也是人水和谐的典范,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典型代表,它的价值非常突出,是水利工程美丽乡村有机融合的代表。”

国家灌排委专家组成员、长江水电集团生态文化中心主任魏理:“是在用遗产的一个活化利用,如何传承我们这些遗产在当代进行一个活态的传承,我觉得在汉阴的这个凤堰梯田的整个景区里面,包括我们遗产地里面。体现地非常充分,应该来说,是我们全国可以去推广的一个典范。”

据了解,2010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2013年被省水利厅命名为省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凤堰稻作梯田系统2021年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起点新闻记者:惠鑫

汉阴融媒体中心记者:王建霞

热点推荐